在法國,當失業率高達一0%,連醫生、律師都面臨「市場飽和」的危機,卻有一種學校的畢業文憑,不僅保證絕不失業,而且個個都是「金飯碗」--就是專門培養菁英的「高等學校」(Les Grandes Ecoles)。
從總統到市長、自諾貝爾獎得主到大企業負責人,在法國,幾乎所有政治、經濟、科技界的領導人才,都出自這幾所共同的菁英學校。
每一年,成千上萬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為了擠進高等學校的「窄門」,不惜放棄直接進入公立大學就讀的機會,而繼續留在特別為準備「菁英學校」入學考試的「預考班」,然而苦讀一、兩年的結果,成功的人數不及一0%。
培養新貴族階級
今年,進入「預考班」的學生又比往年多了一0%以上,可是錄取名額卻沒有增加;難怪最近一本探討教育制度的新書,強調高等學校的重要性,並且宣稱「它們為法國培養了一批新的貴族階級。」
法國前總統季斯卡的母校「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nique),是菁英學校中一顆最閃亮的星星。它屬於「國防部」監管,所有學生都是預備軍官,升上二年級時就擔任少尉職,每月領取的助學金相當於一個中等公務員的月薪。
平日,「綜合理工學院」的學生在寸土寸金的巴黎市郊擁有一百八十公頃的校園,在雄偉壯觀的校舍,享受衛星、電腦等最新的設備,以及全國精挑細選的優良師資。
畢業時,他們著軍服佩軍劍,在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舉行舞會,由總理及第一夫人開舞;眾多達官貴人一面和畢業生握手寒喧,一面搶先遞上條件優渥的聘書。
根據統計,平均每兩個「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就有一個擔任企業負責人,而他們的年薪比其它學校的畢業生高出六0%。
除了理工人才,菁英學校也是政府高等公務員的「產地」,其中最著名的「國立行政學校」(ENA),除了現任總理賀卡從這裡畢業之外,另外九位部長也都是他的先後期同學。
他們在就讀期間即深受重視,例如每年有一項六個月的分組課程,由學生針對某一主題做研究報告,譬如「法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外交地位」,小組的學生就從澳洲、南非……,一直到法國外交部、總統府,採訪一百多位相關人士、專家,完成一份幾乎可與政府部門相比的報告,連外交部長也要索取一份當作參考。
以往商業科系在法國不受重視,菁英學校也多以培養理工及公共行政人才為主,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商業人才奇缺,造成法國長年的貿易赤字,「太多人會製造,卻沒有人懂得行銷。」教育學家米哈斯語重心長的指出問題。
「重商」觀念逐漸流行
在近年逐漸重視商業人才的趨勢中,法國商業學校的佼佼者二局等商業學校」(HEC),特別注重學生的實習課程。每年暑假,所有的學生都被安排到各大公司或國外的大企業實習,它也首先和巴塞隆納(西)、米蘭(義)及科隆(德)的三所商業學校,聯合成立「歐洲共同商業課程」,頒發歐洲共同文憑,培養第一批歐洲共同的商業人才。菁英學校幾十年來「重理工輕商業」的傳統,也在時勢之下開始轉變。
(取材自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