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學打高爾夫球,建議你除了先買一套球具,手邊至少再準備現金兩百萬,才能買到一張會員證;此外,你可能要等上兩個禮拜,才能排到週末假日的位置,因為你正和上萬的人同時使用一座球場。
「打球的人實在太多了!」穿了一身運動休閒裝、長庚高爾夫俱樂部經理簡龍國指著牆上的記事板說道:「全天都排得滿滿的,清晨四點就有人來打球。」平均每六至十分鐘發一組球,這座擁有二十七洞的球場,在這一天,就有五百人上門。
三歲孩童練揮桿
依據美國高爾夫文摘估計,台灣的高爾夫人口已突破三十萬。「大約是八年前的三倍,」民生報資深體育記者王麗珠觀察。
不僅打球的人口增加,年齡也顯著地下降。
營業十年的青鳥高爾夫專賣店最近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客戶層的年齡三十至四十歲占了四0%,四十至五十歲則占三0%。一位球場業者說,四、五年前大多是企業老闆、政府首長打球,現在則是經理、科長等中級主管;女性也增加了兩成以上;甚至於連三歲的小孩子也拿著球桿上場練習揮桿。
看似簡單的扭腰、揮桿動作,高爾夫究竟蘊藏著什麼魅力,使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教育部體育司課長何敏說。美國和日本正颳起一股高爾夫旋風,台灣難免受影響。再加上經濟富裕、收入增加,使愈來愈多的人打得起球。
羅勇就是一個例子。
在海關工作的羅勇,球齡已有七、八年。他每星期固定在下班後到練習場練球,偶爾也揹著球桿爬到山頂上練習推桿。公務員收入有限,羅勇正式進球場的次數不多,但勤於練習使他的成績已達到Single(差點低於十桿),周圍的朋友幾乎都不是他的對手。
嗜球人士一致指出,高爾夫「學理技術高於體能」,而且不受年齡、性別限制。「高爾夫可以打一輩子,」第一信託董事長曾俊義說。
年輕時曾當過乒乓球國手的曾俊義,打高爾夫有二十五年歷史,目前已是「零差點」的業餘頂尖好手。
打一場(十八洞)球,標準桿是七十二桿。成績打到九十桿就想突破八十桿,八十桿又想突破七十桿……。對很多熟悉此道的人而言,高爾夫是「自我挑戰」甚強的運動,可以磨鍊鬥性。
吸收體力的運動
三十六歲的電視導播鄭大智,四年前開始學打球。經常接觸陽光、綠地、新鮮空氣,他深深體驗「別的運動都是透支體力,只有高爾夫是吸收體力」。為了清晨打球,他甚至改掉了熬夜晚睡的習慣。
也有人打球是為了「社交」、「做生意」,甚至把球場當成辦公室。
打一場球平均需要四小時,一般球場非會員收費約二千元,如果每個月打四次,一個月最多一萬元。「如果上酒廊,一次少說也要花個三、四萬。」坐在球場的休息室裡,在航空貨運公司上班的郭厚德指出,現在很多生意人的觀念慢慢變了,不喜歡過夜生活,都往球場跑。經常打球,使郭厚德的皮膚早已被曬成健康的古銅色。
有些企業如國華人壽、順益汽車、中國菱電、中國信託、聯華電子、惠普科技……甚至組織球隊,定期和員工、客戶比賽聯誼。由於「客戶經常抱怨我們不打球,」國營事業的中鋼公司也成立了一支球隊,由業務副總經理王鍾渝領軍十餘位同事加強操兵。
談生意的臨門一腳
很多商場人士都有相同的經驗,高爾夫球場幾乎變成「商業情報交換中心」。不打球,喪失很多商業機會。而一些洽談中的生意,打高爾夫往往是「最後的臨門一腳」。
惠普科技公司管理部副總陳翼良就坦然指出,曾經有客戶在球場上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明天請到我辦公室來簽約。」
當然,在錢滾錢「熱到最高點」的這幾年,新一波踩進高爾夫球場裡的人,不乏雄心勃勃的投資者。
就像是股票市場一樣,人氣一旺,股價就節節升高。高爾夫人口激增,使得各俱樂部的會員證愈來愈搶手,價格一路飆高。最低從一百萬開始,目前最高己叫價到五百五十萬元。第一信託董事長曾俊義投資的第一林口球場尚未開張營業,六十萬的會員證已被市場炒到四百五十萬元。
業者估計,新一波的高球人口中,投資客約占了四成,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會打球。
會員證行情看漲
一年前,自已開貿易公司的符先生透過銀行貸款,花了四百多萬買進三張會員證。目前,他手中的會員證市價至少漲了一倍。這兩年,股市發生幾次崩盤,符先生認為「高爾夫球證行情比較穩當」。
在台北市,這兩、三年內提供初學者練習揮桿的練習場至少增加了十座以上,濱江街一帶幾乎已變成練習場的專業街,有六、七家集中在附近營業。一家耗資三千萬、號稱全台北市最豪華的高爾夫用品專賣店,三個月前在天母開張,引起同業側目。
除了全台灣現有二十八座球場之外,教育部體育司接獲申請設立新球場數量,已超過一百件。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南投、台南、高雄、屏東甚至地處偏遠的台東、花蓮,都有人申請蓋球場。僅在新竹一帶,就有十五座。
一兩年淨賺六億
一位業者估算,蓋一座十八洞的球場,費時一至二年。以林口一帶的地價(一甲五百萬)計算,土地價款加上開發工程款大約需要十二億;假使球場招收會員七百五十人,每人收費二百五十萬,至少就有十八億。
「試想,有什麼行業能在短短一、兩年淨賺六億?」這位業者喜孜孜地說。
依照目前每年增加二五%打球人口的趨勢來看,經建會曾經預測,到了一九九一年,台灣的高爾夫球人口將突破六十萬。如果以世界標準一千五百人使用一座球場來計算,台灣至少還需要增加二百座球場才夠用。
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要達到這個標準,恐怕十分困難。很多球迷擔心,日後可能沒有場地打球,如果要買一張會員證,價錢可能飆得更離譜。
就像很多日本人成結隊地跑到國外打球一樣,「到時候,我只好也揹著球桿,漂洋過海到國外遠征。」聽起來彷彿是開玩笑,郭厚德說得卻一點也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