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勁在上台!樂在下台?-創造官場新文化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07-15

瀏覽數 16,500+

勁在上台!樂在下台?-創造官場新文化
 

本文出自 1989 / 8月號雜誌 第038期遠見雜誌

大多數人都說:在台灣做官要有家世背景、後台要硬、要會逢迎拍馬、勾心鬥角;真正做官的人可不承認這是為官之道。

憑志氣,不憑運氣

前財政部長陸潤康從公路局的雇員做起,一步步爬到部長,他自認是「工作努力,機運不錯」。

甫升任資政的高玉樹也不相信關係、運氣。他在黨外還不成氣候的時代,就擊敗國民黨對手,當選台北市長;他自認是「為人誠懇、做事實在,憑的是志氣,不是運氣」。

努力、誠懇加機運,飛黃騰達的人大多還有一個共同點:謙和。

謙和帶來的「人和」是官場上極重要的資產。即使是公認缺乏親和力的俞國華院長,熟識的人也都稱道他為人寬厚,從不對人疾言厲色。

馬樹禮、陸潤康等人的溫和、客氣更是有名的。陸部長強調,他的人生觀是「以服務為目的」,而且絕不是口號。「一定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偉大,這樣才能做到人和。」

現任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的馬英九初到中央黨部任副秘書長時,見到部屬中的父親舊識,一律以伯伯相稱,執晚輩禮甚恭。坐直升機上來的他,因此化解不少忌怨。 謙和有時是天賦,有時是從挫折中學習。許多認識錢復的人都發現,去國多年,他的態度比以前謙虛多了。經常被外界批評為「會做事不會做人」的魏鏞,自調到山上(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後,「態度好多了。」他的秘書透露。

沈君山指出,在政府做事最要緊的是團隊精神,要能圓融,做學問的人獨立作業慣了,在這一點上很吃虧、自喻對當經濟部長最不滿意的趙耀東也說,學者追求的是絕對的真理,做官追求的是相對的真理,兩者是衝突的。

懂得妥協的藝術

許多有實務經驗的首長都主張政務官應該是通才,不能太堅持己見,要懂得妥協的藝術。陸潤康認為,核能電廠廠長可以用專才,但是像財政部負責業務那麼多,就不可能專。許多在位時間較長的政務官,如李國鼎、閻振興、蔣彥士,都是以組織、協調見長。

以學者身分出掌交通部的郭南宏,就是以做學問的堅持來做官,在任內大刀闊斧,解決了旅行社執照、計程車牌照、高速公路經營權、國內和國際空運市場等延宕多年未決的事,卻被批評為「剛愎自用,不善協調」,終至黯然下台。 做到政務官的職位更要能夠放得開,能夠做到分層負責。這一點執行最徹底的,大概要算前經濟部長李達海了。

李部長認為政務官只要掌握大方向,決定大事情,既經授權的事就不要去管細節,結果被批評為「無為而治」。

分層負責和無為而治的平衡點在那裡呢?高玉樹認為授權以後還是要瞭解情況,常常找負責的主管來做簡報,事情才不會拖延。

做官的人都不承認自己的職位是「謀」來的。絕大多數部長級官員信誓旦旦,任命前毫不知情;有些官員甚至表示根本不想做,既然發布,只有勉為其難。

一位熟悉官場運作的人士指出:「中級位置還可以想想辦法,到政務官的層次,一張名單全在大老闆的口袋裡,誰去謀,誰倒霉。」

人情難卻

馬樹禮某次陪同日本國會議員藤尾正行來華訪問,經國先生提起請其出任祕書長一事,馬先生以為不過隨便說說,誰知一回到日本,這兒就發布任命了。他擔任駐日代表期間,已經數次以年齡為由請辭,祕書長兩年多任內更三度請辭,不想做官的心意相當明顯。

李達海也表示,從來沒有想到要去擔任公職,而且毫無興趣。發表他為經濟部長,他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根本沒辦法推辭。

錢純在發表為行政院秘書長前,還對記者宣稱:「此一職務我做不來」;隔一日任命發表,也只有走馬上任。

前經濟部次長李模更歷數幾次出任公職都是人情難卻;到司法行政部是因為鄭彥棻部長說:「學法律的應該到司法行政部來。」到財政部是因為李國鼎部長在大雨傾盆中親顧茅廬;到經濟部是因為孫運璿部長坐在他家不肯走;到教育部是與朱匯森部長老交情;最後到經濟部則因為與徐立德部長是老球友。他自認是「一流教授、二流律師、三流公務員」,卻等到六十幾歲才如願。

不合意就不幹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也有自己認定目標,不合意的位置不幹的,沈君山就是一例。他自許即使做官也要能獨立、超然,部會首長不合適,政務委員最像古代的「士」,可以建言,因此欣然就任。現在政務委員做不成,做中央選委會委員,他也很高興,還想做黨政審議委員會委員,「只要能講話的位子,都可以考慮。」

宣布年底不再參加競選的現任台灣省議長高育仁也表示:「想做什麼位置不由自己決定,不想做的總可以拒絕。」與他的才能、興趣不合的職位,他不打算接受。

做過首長機要秘書的人都知道,首長多半非常敬業,壓力很大,日子並不好過。

馬樹禮以七十多歲高齡,在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每天早出晚歸,那裡也不敢亂跑。「他怕主席找不到他。」一位機要人員透露。

魏鏞擔任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時,每天下班必帶兩大皮箱加一小手提箱的公事回家。他的秘書說:「有沒有力氣看是一回事,老放不下心是真的。」

前交通部次長朱登臬說:「每天中午邊吃便當邊看公文,開那些永遠開不完的會,實在很累。」李達海則最討厭參加那些無聊而又不得不參加的座談會。

部分部長級人士也到立法院備詢是苦差事,陸潤康就形容:「都沒有尊嚴了。」高玉樹則認為,一個計畫有時受到幾個單位的牽制,「好像被人家踢來踢去」。

缺乏隱私

知名度高的官員更有明星的煩惱--缺乏隱私。有些官員比較放得開,像馬英九就不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常常穿著運動衫、短褲,帶小孩到街上小店吃自助冰。「公務員不能吃冰嗎?」他說得理直氣壯。魏鏞就比較維護隱私,連請客都喜歡選在來來飯店十七樓。

或許真的因為壓力很大、很累,許多官員都很注重運動。部會首長中喜歡球類運動出了名的郭南宏認為「運動能使人腦筋清楚,隨時充滿鬥志。」馬英九也覺得清晨長跑完後,洗個熱水澡,一天都很爽快,覺得自己保持一個年輕、動的狀況,很快樂。

但是官場最流行的運動還是打高爾夫球。打球歷史悠久的陸潤康解釋:「高爾夫不需要那麼大的體力,不像大部分運動,年齡稍為大點就上不去。再有就是高爾夫球每一球、每一洞、每一球場都不同,隨時都有變化,」他否認官場中人愛打高爾夫與趨炎附勢有關。

官場日子雖然不好過,卻還是有許多人想做。不少為官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的士大夫觀念,認為做官光宗耀祖。當然,受人注意、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吸引力,確實也足難以抗拒的。

成就感不一樣

然而企圖心較強的官員則認為,使命感才是最大的原動力。沈君山做官後發現,論國事,還是要出任公職「才真正能發揮影響力」。陸潤康也承認,現在服一人或少數人之務,和過去服千百人之務的「成就感是完全不能比的」。難怪一般人做到高職位總是不想下來;下來後,如果有機會也多半願意再上去。

但是如果不得已真的下來了呢?年紀較大、責任重的,如馬樹禮、倪文亞等人,多有如釋重負之感。前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臨別前說:「我退職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休息。」

即使如此,享受了一輩子出門有車、一切事務有祕書安排的高級公務員生活,一旦退休,立刻會面臨到生活上的不便與不適應。因此,退出官場的人,無論是年老退休、引咎辭職,或被大風吹出場外,大部分總會被安排一個閒差,保留一些特權。

對壯年退下來的人,調整心情更是一門大學問。據一位接近蔣彥士的人士透露,當年他自秘書長任內退下來,一度很難過,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後來經國先生召他面談數次,才平撫了他的情緒。

一向服飾考究、注意形象的魏鏞,在交卸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職務後的短暫「失業」期間,一天,忽然穿了一件極花、極花的花襯衫,邀了幾位朋友去吃飯。席間大談他的超脫的愛情觀,情緒頗為激動,一位在場的朋友說:「好像積壓的情緒突然全部發洩出來。」

求學不失為一個調適的好辦法。徐立德和陸潤康雙雙為十信案下台,前者赴美進修一年多,還拿了一個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者潛心修訂「美國聯邦憲法論」,自覺十分有成就感,一年多以後更成立康德國際法律事務所,正式做起本行的法律工作。

這是專業人士從政的好處--進退有據。馬英九也是學法的,他說:「我們學法的路很寬,這樣比較能夠使我盡可能做到無所求。」

居高思危

對於一路做上來的專業「官」,沈君山很替他們擔憂:「台灣那麼小,位子越做越少,宦途得失一定會有的。」

陸潤康則感喟:「要居高思危啊!」這樣的心理壓力,恐怕就不是只看到電視上高官風光一面的一般老百姓所能理解、體諒的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