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贏過景氣的策略

迎戰十年後的變局

卡.葛馬瓦 翻譯∕洪慧芳
user

卡.葛馬瓦 翻譯∕洪慧芳

2010-03-29

瀏覽數 19,900+

贏過景氣的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0 / 3月號雜誌 第285期遠見雜誌

2008年的金融崩盤重創跨國業務,預估2009年的國際貿易值的跌幅達9%。外人直接投資下降得更多,2008年下跌15%,2009年又跌了40%以上。儘管景氣可能已經觸底,中期前景依舊不是那麼樂觀。

對有些全球企業來說,他們的因應方式是縮減營運範圍,鎖定本土市場。這樣的情況似乎已經發生了:全球100大公司當中,在年報的「致股東信」中,強調國際或全球業務的已開發國家企業比例,已從2006年的51%,降為2008年的31%(相反地,百大企業中,新興國家的企業數量雖少,但強調國際或全球業務的企業比例則上升)。

儘管如此,經理人不能忽視追求全球策略會遇到的風險。本文的目的,是建議一些可在動盪新環境中採取的方式。我會先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對公司基本策略環境的影響,然後探討,那些影響對產品與市場焦點、組織與供應鏈結構、人才管理選擇,以及愈來愈重要的企業聲譽及身分認同管理,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全球策略新挑戰,在於管理差異、配置資源

大多數公司過去在制定全球策略時,設想的前景是全球正處於穩定、甚至迅速整合的情況,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要能跟上那股整合的趨勢。但根據過去兩年的情況,其實國家差異依舊明顯,管理那些差異,是主要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消除差異以追求跨國規模經濟的公司,可能需要逐漸改採因地制宜的做法。策略上強調「套利」(善用差異)的公司,可能也需要做同樣的改變,在目前這個時機點,不適合被當成剝削海外市場的外國人。

資源配置的流程也需要改變。在資產價格節節攀升的年代,很多公司逐漸把全球策略當成是長期累積資產的手法,沒什麼多大的風險。他們的想法是投資海外,如果不如預期,就脫手出售,獲取資本利得。也許就是因為如此,一項針對《哈佛商業評論》讀者的調查顯示,在金融危機前,有88%的經理人認為,全球策略勢在必行,就像是一種信念,而不是一組必須仔細評估的選項。

現在,泡沫破滅了,很多公司才明白,他們在全球的營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削減經濟價值,而不是增添經濟價值。這不只金融危機的結果,在景氣逐漸低迷前的那幾年就是這樣了。

當然,長期而言,有些全球投資是合理的。不過,在泡沫破滅後的世界裡,資金成本與取得都是問題,公司必須更堅決地終止長期虧損的事業,精挑細選新的投資機會。做法可能是提高投資的預期報酬率,以及嚴格定義最終價值。有些公司也嘗試其他的方法,例如,根據清楚的優先順位來配置資源。一些大公司已在中國擴大投資,在印度也是(但規模較小),並投資其他的成長平台,同時縮減其他地方的財務資源。還有些公司因應資源限制,做法包括外移、外包、策略聯盟(這種案例似乎大增)等。

已開發國家的公司,也必須擴大競爭對手。去年,我在兩週內,和某商品類別的兩大市場領導者談全球化,可明顯看出這兩家公司都把競爭的焦點放在對方身上。當時我指出,如果他們把中國當成主要的成長市場,就應該更關注中國當地的競爭對手,關注的程度不該低於他們對彼此的重視。尤其,他們不屬於研發或廣告密集行業,而這兩項是多國籍企業的優勢領域。隨著中國等國家的經濟興起,當地會出現強大的競爭對手,那些當地企業的規模和營運範圍也會愈來愈大。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作者潘卡.葛馬瓦(Pankaj Ghemawat)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IESE商學院,擔任全球策略講座教授,著有《1∕10與4之間:半全球化時代》(Redefining Global Strategy: Crossing Borders in a World Where Differences Still Matter;繁體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本文摘自《哈佛商業評論》2010年3月號〈Finding Your Strategy After the Crisis〉。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