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濟成長之後

孫 震
user

孫 震

1986-10-01

瀏覽數 14,900+

經濟成長之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0月號雜誌 第004期遠見雜誌

一個國家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不斷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平均勞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提高使生產同樣數量產品所需要的人力減少,多餘的人力可用以生產更多的傳統產品,或生產新產品。因此隨看經濟成長,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再進一步則服務業佔據日益重要的地位。

存而不用,非民之福

另一方面,平均每人所得增加,生活水準提高,消費的內容也不斷發生變化。

社會消費的物品有私人財和公共財之分。私人財是消費者單獨、排他消費的物品,如一般日用品。公共財是由大眾共同使用的物品,如道路、橋梁、公園、綠地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私人財主要由私人部門生產和提供,公共財主要由公共部門也就是政府提供。

從開發中國家晉升為已開發國家,主要是該國的生產結構已發展為以工業為主,且生產力亦達到了一定水準。不過生產力的水準是相對、變動的,隨看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而不斷提高。

台灣的生產力正在快速提高,不久將使台灣領先其他開發中國家,邁入已開發經濟的境界。然而晚近以來,由於國內的儲蓄持續超過投資,顯示高生產力創造的所得,未能充份有效地運用,以致形成大量的貿易順差,累積為巨額的外匯存量。

對外貿易的差額,經常反映出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一國的出口如超過進口,必然表示其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否則出口超過進口的產品從何而來?反之出口如小於進口,必然表示儲蓄不敷國內投資之需,其不足之數額,即由進口超過出口的物資彌補。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如不能改變,對外貿易的差額即不能消減。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我國出口超過進口形成貿易順差,為政府帶來很多困擾,但也是很多國家-包括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所達不到的成就。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正為國內儲蓄不敷投資之需、貿易發生逆差所苦;美國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使它不得不訴諸保護主義。不過保護並不能緩和儲蓄的不足,因此也不能減少貿易逆差,徒然引起世界經濟收縮,損人不利己。

出超和累積的外匯,也代表一種儲存的資源,在邁向已開發國家的途中,可以隨時加以運用。

從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需要增加許多支出,主要包括下列五大項目:

一、公共財的建設:國民消費的發展與欲望滿足的層次之間,有一定的程序。當平均每人所得增加,生活水準提高,消費需要中由私人財供應的部份逐漸得到滿足時,對公共財的需要則日趨強烈。消費者在食有魚、出有車之餘,開始講求交通的便捷、市容的整潔壯麗、環境的賞心悅目等,這些主要都是靠政府花錢提供。

在經濟發展的過裡中,政府藉公共財的提供,使經濟成長的果實由社會全體分享。目前台灣生活水準雖然提高,但生活品質尚感不如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共財的提供不足。

富有者的問題

二、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對環境和污染問題的關懷,也是經濟成長和社會富足的結果。一方面高所得所反映的高水準技術,如缺乏適當的控制,可能產生較大的污染,對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國民所得水準越高,也越會感到美好環境的重要。所以經濟學家華力克(Henry Walich)在新聞週刊的專論中曾經說:「污染是富有者的問題。」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候,很少會有閒情逸致關切污染和環境的問題。失業的工人也許寧願製造若干污染,以創造就業的機會。蘇東坡曾經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相信是在飽食「東坡肉」之後所發的感歎!

台灣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長,使居民得以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現在,為了保持美好的自然風光,又開始關切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問題。

不過,我們應該有一種認識,當一國經濟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後,不僅不應輕視過去快速成長的貢獻,反而應該瞭解,由於過去在經濟成長方面的成就,現在才有資格談論環境平衡的問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至於日前我們的國家發展,確已到達一個階段,需要分派更多的資源,從事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的工作,以消除經濟成長可能帶來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

三、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是走向已開發國家過程中必然的趨勢。不過,對於每一塊錢公帑,我們都應該審慎斟酌究竟用於投資生產抑或社會福利,更能提高全民的經濟福利。同時也需考慮過份周全的福利措施,儘管增加了社會安全,然而也降低了工作和努力的誘因,使經濟進步減緩,甚至趨於停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人獲得必有人付出。不勞而獲易使人不知珍惜,並非國家社會之福。

放棄佔便宜心態

四、對外影響力:羅斯托(Walt Rostow)在他「經濟成長的階段(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一書中指出,當一國進入高度大量消費階段之後,國家發展的方向之一,就是擴展對外的影響力。

作為一個小型經濟,台灣也許談不上追逐對外的影響力。然而以目前我們在國際政治上的處境而論,既然我們擁有豐裕的外匯,和每年巨額的出超,如能提撥若干資金,例如五億美元,當作一種經濟援助,低利貨放給東南亞選定的國家,協助他們購買我國的產品,例如機械,同時訓練他們的技術人員,使他們熟悉我們的機械,相信對促進友好關係、推廣我國產品、和運用多餘資金,應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再容許使用這筆資金,購貨美國的產品,尚有協助美國減少貿易逆差,促進中美關係的效果。第一期計畫如果成功,第二期可考慮增加金額,擴大到更廣泛的地區。從開發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在心態上應放棄佔便宜、接受幫助的心態,進而幫忙其他國家的發展。

教育帶動經濟

五、教育的投資:基本上,一國的知識水準決定其經濟發展的水準,已開發國家比開發中國家需要更高的知識,更多的教育。一個貧窮的國家,由於資源貧乏的限制,只能提供最低程度所需要的教育,希望促進經濟的成長。在這種情形下,教育足一種投資財,是一種達到成長目的的手段。但是富有的國家,資源豐富,有能力把更多的資源分配於教育的用途上。教育不僅是一種投資財,也是一種消費財;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受教育可以幫助我們充實人生,豐富生命。

目前台灣的儲蓄遠大於投資,顯示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資源發展教育。台灣各級教育的品質都可以提高,破舊的教室可以改建,低矮的桌椅可以更換,每班的人數可以減少,大學招生的名額可以略加放寬。

儘管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發生高級人力失業問題;然而在這種情形下,不但才智之士會開闢他們自己的出路,而且失業使一部份人不得不降格以求,接受從傳統的標準看來較低的職位。對他們來說,誠然是一種不幸,但整個社會的水準就是經過這樣的過程漸漸提升的。試想民國初年的大學畢業生,人人胸懷大志,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今日同樣教育程度的青年,由於俯拾皆是,已不得不在現實中逐漸調整他們自我期望的水準,就整個國家而言,這正是教育普及的進步表徵。

此外,已開發的國家也需要更有彈性的教育制度,更普及的延伸教育,才能配合科技的快速進步,和對新知的強烈需要。

就整個經濟而言,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增加上述各方面的支出。我們每年儲蓄超過投資的數額已佔國民生產毛額一○%以上,換言之,這就是我們可以動用而不致使整個經濟陷於負債的資源。由於我們的國民生產毛額已經超過新台幣兩兆元,其一%即在二百億元以上。因此在考慮增加這些方面的支出時,必須考慮的不是總資源是否足夠的問題,而是總資源在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應如何調配的問題。

公共事業開放民營

目前我國社會富有,政有因此實施減稅以刺激經濟成長,降低關稅以促進經濟自由化,並實施新稅制;這些做法即令稅收暫有不穩定的可能,或使財政上不似住年豐裕,但仍為世界上財務最健全的國家。所以,當國家正向已開發國家邁進時,政府在措施上似乎可以考慮以下幾種做法:

第一、公共事業中,可讓民間經營、且民間願意經營的部份,宜考慮轉移給民間經營,以減少政府在公營事業上的負擔。

第二、由於社會富足,很多家庭願意為子女的教育花錢。政府既然財力不足,何妨在教育方面讓私人部門負更多的責任,在收費方面也不必過於限制。

第三、增發公債,讓後世子孫透過對公債的還本付息,為他們所享受的公共建設利益,付出適當的代價。

第四、檢討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公共部門所支配的資源在總資源中之適當比例,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適當的資金分配,進一步可以探求理想的政府規模,以及合理的公共支出結構。

(孫震為台灣大學校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