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週報》美啟動亞洲能源戰!台日印遭點名,白宮施壓「停止購買俄羅斯油氣」

黃泓瑜
user

黃泓瑜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25-10-23

瀏覽數 350+

美國要求這些在經濟、安全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夥伴避免自俄羅斯購買任何石油產品。示意圖。pixabay by generatorpowerproducts
美國要求這些在經濟、安全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夥伴避免自俄羅斯購買任何石油產品。示意圖。pixabay by generatorpowerproduct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美啟動亞洲能源戰!台日印遭點名,白宮施壓「停止購買俄羅斯油氣」
▋去不去都是威脅?專家警告川普政府將成COP30「致命角色」
▋雙溪防洪警報!太魯閣堰塞湖逼近滿水位,馬太鞍溪也爆新壩體

美啟動亞洲能源戰!台日印遭點名,白宮施壓「停止購買俄羅斯油氣」

美國正逐漸對亞洲盟友施加壓力,要求這些在經濟、安全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夥伴避免自俄羅斯購買任何石油產品。

首先是數個環保組織調查發現,台灣在2025年上半年成為全球俄羅斯石腦油(naphtha)的最大進口國,主要原因就是台塑石化增加進口量。而當該報告出爐後,經濟部長龔明鑫也表示,台塑石化與俄羅斯石油合約即將到期,並不打算續約。他也強調,台灣會尊重、遵守歐盟和七大工業國組織(G7)規範。

同時,美國總統川普也不斷敦促日本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莫斯科時報》(Moscow Times)指出, 2023年日本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就花費582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1184億元),約佔其能源總進口量的9%。

日本在2023年曾經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但後來獲得拜登政府的「特別制裁豁免」,能持續從「薩哈林2號」(Sakhalin-2)項目持續進口石油和天然氣。

對於美方要求,加藤勝信表示,東京「致力和七大工業國集團的夥伴協調合作,盡我們所能實現烏克蘭的公正與和平。」

除了台灣、日本,印度也是美國極力「關切」的對象。10月中,川普公開表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已經向他保證,印度很快將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這不太可能立馬做到,但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快就會結束。」

去不去都是威脅?專家警告川普政府將成COP30「致命角色」

無論美國做出何種決定,作為與不作為都將產生極大影響。示意圖。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無論美國做出何種決定,作為與不作為都將產生極大影響。示意圖。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距離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開幕只剩不到一個月,不少人都在問:美國總統川普會出席本屆大會嗎?儘管白宮尚未公開美國是否會在COP30扮演何種角色,但專家表示,無論美國做出何種決定,作為與不作為都將產生極大影響。

「即便是『最低限度的出席』,美國也可能阻撓其他國家在對抗氣候變遷上的努力,」環團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能源正義項目總監蘇珍(Jean Su)不諱言,美國有能力拖延任何一項COP30產生的決定。

去年在亞塞拜然舉行的COP29,成果就相當有限。路透社指出,會中達成每年提供1.3兆美元(約合新台幣40兆元)氣候融資承諾的最終目標,以及已開發國家承諾提供3000億美元的具體目標,但遭到開發中國家批評遠遠不夠。與會者當時表示,COP29緊接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舉行,川普的影響清晰可見。

活動免費報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親臨,邀你一起共振台灣之聲

川普上任後,果然採取一系列氣候調適不友善的政策,1月就職後不久,就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近期也拒絕簽署一份應對氣候變遷努力的世界銀行聲明。此外,川普政府也積極推動化石燃料使用,包括擴大石油開採、天然氣租賃銷售、重啟被關閉的煤礦,並支持終止對再生能源的稅收減免。

支持川普觀點的團體聯盟,日前也致函美國內政部長伯格姆(Doug Burgum)、環保署長澤爾丁(Lee Zeldin),希望他們不要派代表團前往巴西參加COP30。

參與該封信件的能源與環境法律研究所(Energy and Environment Legal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米洛伊(Steve Milloy)也表示,即便美國缺席COP30,可能助長中國等排放大國減緩有意義的氣候治理進程,「但美國可以忽略任何最終協議。聯合國沒有辦法達成任何一項對美國有約束力的協議。」

蘇珍憂心,川普政府可能會成為議程中的「致命角色」,如果他們出席,會比他們不出席帶來更大威脅。

雙溪防洪警報!太魯閣堰塞湖逼近滿水位,馬太鞍溪也爆新壩體

太魯閣堰塞湖逼近滿水位,馬太鞍溪也爆新壩體。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太魯閣堰塞湖逼近滿水位,馬太鞍溪也爆新壩體。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10月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山崩,巨量大理岩瞬間傾瀉入立霧溪,瞬間堵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由於水位急速上升,對於台8線公路安全造成威脅。太管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公路局與秀林鄉公所第一時間封閉道路,並依「堰塞湖緊急應變程序」啟動警戒,呼籲遊客及居民遠離危險區域。

根據現場回報,崩塌位置位於燕子口步道約950公尺處,土石滑落後形成長約800公尺的天然壩體。初步估算,湖水深度約50公尺,壩體距離台8線僅260公尺。陽明交通大學防災團隊指出,若壩體潰決,洪水約50分鐘即可抵達下游錦文橋,屆時水位可能暴漲5公尺。花蓮分署已通知台電東部發電廠及富世、民樂等下游部落預先撤離,以防突發狀況。

18日監控畫面顯示,湖水一度漫入靳珩隧道,隨後回流至立霧溪主河道。雖流勢暫時穩定,但壩體滲流量明顯增加,水位持續上升。林業保育署與成功大學團隊隨即進駐,架設水位監測儀與CCTV影像系統,整合雨量、水位與蓄水資訊,建立24小時監測平台。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1日水位已達高程267公尺,距離壩頂僅剩不到3公尺,蓄水量約195萬噸,情勢仍不穩定。

同時,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也傳出新堰塞湖。21日空中勘查發現,原堰塞湖下方右岸邊坡再次滑動,形成約40公尺高的新壩體。若降雨持續,預估24小時內將達滿水位,潰決後恐使下游水位急遽上升。林業保育署已成立前進協調所,要求現場施工人員全面撤離,並與第九河川分署及地方政府協調,針對大馬堤防後方低窪區居民進行預防性撤離,確保安全無虞。

由於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強颱與豪雨導致山崩、堰塞湖與潰決連鎖發生,突顯災害正走向「複合化」。氣候變遷使颱風更強、降雨更密集、停留更久,風險亦擴及人口聚集區。專家建議,應以國際標準IWA48為防災治理依據,透過科學監測、資訊透明與跨單位協作強化預警體系。政府負責制度與土地管制,企業投入技術與基礎建設,社區則以在地行動補足防線。透過三方合作、數據驗證與持續改善,把災難經驗轉化為更具韌性的永續治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