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資訊安全專家:低估中國威脅,台灣沒有2028

台灣人都該懂的「數位國防通識課」。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0-22

瀏覽數 100+

《數位國土保衛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數位國土保衛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數位國土,當今最脆弱卻最關鍵的防線,看不見的戰場,卻決定國家的存亡。台灣正處在美中對峙的最前線,又掌握全球9成以上的先進晶片產能,戰略地位空前重要。中國藉由數位技術發動跨境滲透與攻勢,我們每一次轉發訊息、追隨網路意見領袖、甚至進行線上交易,已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塑造集體認知,牽動國家命運的新戰場。(本文節錄自《數位國土保衛戰》一書,作者: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游婉琪/白廷奕,一卷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中國在社群媒體上的戰略

中國被認為是全球第3大透過社群媒體發動資訊操弄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和伊朗。研究指出,中共在Facebook和X等平台上持續發動大規模影響行動,不只建立假帳號與群組,還冒充記者、律師與人權倡議者來操縱輿論。

除了操控輿論,中共還積極從社群媒體蒐集資料。由中央宣傳部控制的翻譯公司「中譯語通科技」聲稱能存取大量社群媒體數據,並用於國家安全與宣傳工作。這些資料被視為戰略資產,可用來設計針對全球受眾的訊息行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資訊支援部隊」,加強在網路與太空領域的防禦能力。這些發展顯示出,中共正在推動全面的認知戰,目的是影響對手國家的思想。

在台灣,中國對地方選舉的干預可追溯到2009年。當時,中國在選前刻意降低對台灣的敵對言論,並透過經濟誘因建立政治聯繫,藉此突顯國民黨對中政策的「和解」路線所帶來的好處。

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時,中國與台灣境內的資訊戰參與者則大量散布不實訊息。這些參與者既包括出於政治目的的不實訊息製造者與傳播者,也包含因金融利益驅動而投入的散布者。

2024年,中國又被揭發在台灣總統大選中散布假訊息,並在美國大選前透過假帳號進行民調,企圖利用社會極化破壞穩定、削弱對民主制度的信任。

近年來,中國的訊息戰日益依賴AI,透過生成的圖像、迷因與影片擴大影響力,執行者包括Spamouflage 等組織。這些干預行動在範圍與規模上持續擴張,意圖打入過去由俄羅斯和伊朗主導的領域。這些行動不只是單純傳播訊息,而是透過操控輿論來爭取地緣政治利益,各國必須嚴防外國勢力干預,才能確保選舉公正。

台灣面臨的國安挑戰

在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戰爭的新戰場,影響力遠超過傳統資訊傳播工具。在台灣,TikTok等平台已成為外部勢力(尤其是中國)散布假資訊、操縱輿論的管道,意圖破壞政治穩定、影響選舉與對中政策。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在2023年1月1日到2024年1月12日總統大選期間,透過Infodemic蒐集並整合Facebook、YouTube、TikTok 與PTT等平台上的數據,發現1萬4千多個協同帳號參與4萬八千多個議題戰場,相關媒體報導有27萬多篇,其中8000多篇是官媒報導,還有超過73萬個協同帳號(*註)進行議題操作。

(*註:協同帳號指一群社群媒體帳號看起來彼此獨立,但實際上行為高度一致,像是同時轉發相同文章、在短時間內使用同樣的標籤或迷因圖,甚至在同一議題下集中攻擊特定對象。這些模式顯示背後可能有人為操控或組織化操作,用來放大訊息影響力。)

中國透過多種手段介入台灣的政治決策與選舉過程,尤其藉由社群媒體展開認知作戰,對台灣的內政與民主運作造成深遠影響。以下是干預行動的關鍵時期與主要事件。

2023年1月至4月,臺美外交關係成為輿論焦點。蔡英文總統訪美期間,於雷根圖書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引發廣泛討論。

活動免費報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親臨,邀你一起共振台灣之聲

隨後在5月與6月,中國媒體與代理人針對台灣國防軍事預算展開資訊戰,甚至透過《聯合報》散布「台灣發展生物武器」的虛假報導,意圖製造恐慌與不信任。

到了7月與8月,「住房正義」及賴清德祖屋爭議成為中國干預的重點議題之一。這段期間的資訊操作集中利用台灣內部矛盾,擴大社會與政治分裂。

同時,自8月起,進口雞蛋政策也被大規模操弄,出現「含致癌物的毒雞蛋」、「過期臭雞蛋」等虛假敘事。相關迷因被大量製作,由可疑帳號散布到社群社團,並搭配特定標籤投放至反民進黨社群。

中國官媒在確立敘事方向後,於微博帶動熱門話題;Facebook上的匿名粉專則強調政府進口雞蛋含致癌物,放大食品安全焦慮,營造民進黨圖利財團的印象。2024年1月,中國火箭發射觸發台灣國家警報,加上美國代表團訪臺,更強化了台灣社會的不安。

2023年九月至12月,中國國營媒體與網路水軍推送多種敘事,包括「中國的軍事威脅」(25%)、「美國正將台灣推向戰爭」(14.3%)、「停止ECFA對台灣的影響」(1.7%)、「台灣屬於中國」(12.5%)、「經濟惡化」(5%)、「課程去中國化」(3.5%)、「武器不足」(2.8%)、「沒有雞蛋、沒有電、沒有工人」(2.3%)、「大學倒閉」(0.7%)以及「民進黨是糟糕的執政黨」(0.6%),這些敘述透過社群平台持續放大,企圖影響台灣的政治決策與選舉過程。

中國的操作手法結合社群媒體演算法操控與人工智慧生成假新聞,對台灣社會展現持續而深入的滲透力。

美國保守派智庫「門石研究所」(Gatestone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章家敦(Gordon Chang)便指出,中國甚至曾在美國大學校園煽動分裂,以削弱民眾對選舉程序的信任。

在台灣,中國可能透過TikTok等平台,大量推送「民主失敗」的敘事,藉此放大社會矛盾與政治極化。

這類操作不只是選舉干預,更是長期心理戰。中國在重大社會事件與政治危機中散布誤導資訊,得以削弱民眾對政府與制度的信任。

章家敦甚至認為,這種策略可視為「戰爭行為」──

不依靠傳統軍事手段,卻能影響並控制他國內政。在此情境下,台灣到2028年恐因社會極化、公眾信任崩潰,以及對選舉公正性的普遍質疑,而面臨無法正常選舉的危機。

整體而言,中國透過系統化的資訊操作,持續干預台灣選舉與社會運作,並試圖將影響力擴及全球。不僅動搖台灣的穩定,也對全球資訊安全形成挑戰。

因應之道包括加強資訊素養教育、提升公眾對假訊息的辨識力,以及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抵禦資訊戰威脅。

(延伸閱讀│中共會打過來嗎?台海會不會開戰?關鍵在台灣人有沒有「這項準備」

《數位國土保衛戰:從數位身分證、AI到電子投票,揭開台灣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作者: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游婉琪/白廷奕,一卷文化出版

《數位國土保衛戰:從數位身分證、AI到電子投票,揭開台灣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作者: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游婉琪/白廷奕,一卷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