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以跨域結合AI為教育核心,從智慧校園到國際交流,打造兼具專業力與國際觀的人才。學生在外交、貿易與跨國企業實戰中累積經驗,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問題解決者。
在國際貿易產業巨烈震盪快速變動的今日,供應鏈風險、貿易協調與地緣政治,已成為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東吳大學校長詹乾隆指出,東吳多年來與國際企業合作,讓學生不僅學習理論,更在跨國產業現場理解全球政經脈動。
「我們希望學生能成為理解全球供應鏈風險的分析師,或是具備跨國貿易協調能力的專員。」詹乾隆說。在課程設計中,不僅有國際貿易與物流專業,還特別引入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視角,讓學生在面對地緣政治衝突、關稅變動時,能提供政策與企業的風險評估。校方更與業界校友攜手,開設產業論壇、跨境協作專案,學生在校期間,即能與企業高階主管直接對話,理解未來職涯的挑戰。
從教室到談判桌,跨域訓練接軌世界
外交與國際組織的舞台,需要能在談判桌上沉著應對,也能在非政府組織中規劃跨國計畫的人才。東吳大學在這方面的實力,從校友網絡即可見端倪。從立法院到外交部、甚至駐歐盟與德國的大使,校友遍布國際。
除了傳統的外交、政治與法律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學校更結合永續發展議題,培養「永續政策研究員」的新角色。透過公共政策與環境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學生學會如何在國際組織或NGO推動綠色政策。
校方也積極促成跨國交流,與全球近四百所大學簽訂交換協議,每年超過500名學生出國交換。校園更迎來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的國際學生,營造「小聯合國」氛圍。
「在談判桌上,學生必須懂的不只是外交詞彙,更要掌握背後的經濟與永續脈絡。」詹乾隆提到,因此模擬國際談判、參與國際會議發表,成為學生必修的歷程之一。
東吳甚至將AI輔助應用於外交與法律場域,讓學生能夠即時搜尋案例,並模擬談判情境,但詹乾隆仍強調,法律工作的核心在於對社會文化、倫理和人文關懷的深刻理解與判斷,是AI無法取代的關鍵。
另外,跨國企業不再只是財報數字與市場占有率的較量,更涉及文化溝通、法規遵循與併購策略。東吳在跨國企業管理上的人才培育,展現了結合法律、商管與外語的特色。
在人力資源面向,校方特別強調「跨文化溝通」的養成。透過與歐美、日韓大學的雙聯學位與交換計畫,學生不僅取得雙學位,更直接在當地實習,學會在多元文化職場中協調人事議題。
而法規遵循方面,東吳的法律專業結合AI與國際商務,開設法規遵循、智慧財產權及跨境爭端解決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成為能確保跨國企業合法營運的專才。
AI成助力,專業與國際視野並進
另外,在跨境併購領域上,財金與法律系教師共同開設實務導向課程,並邀請校友企管顧問回校分享案例。學生不只學到資本市場操作,還能理解併購背後的地緣政治與文化整合挑戰。張乾隆認為,這樣的課程能培養「不只是計算財務數字,而能看出財報背後隱藏問題」的專業判斷力,避免淪為AI可取代的重複性工作。
東吳大學的培育策略有個共通核心,即為「跨域與AI」。從與輝達合作的「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到五年5000萬的智慧校園計畫,AI不再只是工程學院的專利,而是人文、法律、商學、政治學科的日常工具。
如國際貿易學生利用AI分析供應鏈中斷風險,外交系學生在模擬談判時使用AI蒐集案例,跨國企業管理學生則透過AI,檢視跨境併購合約的法規風險。這些應用讓學生不只理解AI,更能「帶著AI」進入職場。
從紅磚校園到全球舞台,東吳大學正用跨領域、跨文化的養成模式,培養能在國際貿易、外交與跨國企業管理中發光的專業人才,完成新世代教育的使命。
在少子化與AI浪潮的雙重挑戰下,這所百年學府仍在114學年度交出滿招的亮眼成績,背後的關鍵就是「求新求變」,讓學生在語言的溫度、法律的倫理、財務的判斷與外交的視野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