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學校將「永續發展」視為大學發展的核心價值,以提升大學影響力,為回應回應全球化永續發展的新價值,東吳大學以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積極將 SDGs 的 17 項目標融入課程並翻轉課程,引導學生挖掘社會與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方、採取行動,讓學習不再有標準答案。
從校園到地方 結合USR培養永續趨勢人才
「永續這個概念,不光僅僅是口號或是宣傳,而必須是真正檢視自身的需求,徹底做出改變,同時永續也是一種態度,必須內化在每一位師生心中,把這個事情當成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及使命。」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表示,為推動永續發展目標,東吳特地成立了「永續校園推動委員會」,設立10個常設工作小組,透過軟硬體雙管齊下,以每學期為單位推動工作計畫,並持續檢視、推動與落實永續精神與行動。
在硬體方面,除了盤點改善學校硬體相關設施,更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與「ISO 14064-1溫室氣體排放」盤查,並順利通過驗證,另一方面也學校生活日常紮根。
像是2021年起在校園推動零廚餘計畫,便利用中溫發酵技術將廚餘變成益菌土,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能防止樹癌褐根病的擴大,這項技術也從校內擴大到校外,去年與新竹北埔鄉公所及北埔國小合作,幫助北埔地區改善土質、增加農作物收穫量。
而享譽國際的東吳超馬賽事,將超馬精神與公益關懷結合,讓參賽者有機會透過運動支持公益,同時更配合政府「淨零排放」政策,透過碳足跡資料蒐集、計算、盤查及購買碳權,打造出全球第一場碳中和賽事,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此外,在地連結也是USR計畫的主要精神,潘維大強調,「所以我們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與在地有深刻的連結。」也因此學院的USR團隊積極與在地方互動,特別是東吳所在的士林區,在去年進一步開展成為以文化永續、城市創生為主軸的「士林學」,首創全國第一個「士林學」的USR推動中心,為在地發展增添動能。透過全校師生與在地夥伴的齊心協力,近三年共有7件永續行動方案獲得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具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行動,為促進地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跨域創新整合 實戰課激發學生潛能
然而面對世界前所未有的變局,培養能回應世界變化的韌性人才很重要,潘維大強調,韌性人才必須具備多元彈性思維與開放學習的態度,才能因應未知的挑戰。「尤其任何單一科系的專業知識,絕對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的需求,因此不管讀什麼系,一定要跨域而且要不斷地學習、長出新技能,才是未來人才的生存關鍵。」
也因此東吳大學積極創造多元學習環境,提供豐沛的資源推動跨域學習的課程。例如早在2015年即領先亞洲各大學,成立專門研究資料科學的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從電子商務、社群媒體到金融服務等面向培養台灣資料科學家。針對越來越多內容創作與網紅經濟趨勢,巨量資料管理學院也開設「跨域創新創業」與「網紅經濟與社群行銷」等課程,培育貼近產業需求的人才。
此外,歷史悠久的東吳商學院也對焦未來的世界趨勢,推出結合商學專業、科技應用能力的課程,並積極導入數位應用與創新實務教學。除了「數位行銷分析」、「數位經濟與企業永續」等,像是熱門的「新興投資理財」也囊括如葡萄酒和藝術品交易、加密貨幣金融等內容,提供學生新的視角更深入淺出的理解投資市場實況。
而面對台灣長期人文社會相關學群缺額率居高不下,東吳的人文社會學院也推出「T School」才華學院,以人文數位為核心,打破制式的學分與時數,透過專案計畫連接老師與學生,培養提案力與實作力,協助學生探索創意、跨域學習。同時透過工作坊的模式,規劃AI人工智慧藝術創作班與Podcast講談班,引領學生開發自己的專長也能接軌產業趨勢。
潘維大強調,少子化是危機也是轉機,東吳大學承襲一貫優質辦學傳統與創新眼光,以深度與廣度與時俱進地致力培養學生充滿熱情、好奇、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遠的未來以韌性突圍,打開通往世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