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和牛肉一樣也有等級之分!」近來網路再掀「BMI退流行」討論,不少人質疑這項以體重與身高計算的指標,無法分辨肌肉與脂肪,可能「冤枉」肌肉量高的人,遭誤判為肥胖。台大醫生指出,它雖不完美,仍是最簡便的健康基準,而光看腰圍,有時比BMI還準。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張以承表示,BMI的最大優勢在於計算簡單,只需以體重除以身高平方即可得出數值,不需任何儀器或複雜測量,是目前最具統計意義且廣為使用的健康指標。依據國內標準,台灣成人BMI達24以上為過重,27以上為肥胖。
他說,雖然BMI確實有其限制,但由於計算簡單、取得容易、應用廣泛,幾乎不用儀器就能估算,至今仍難以被取代。此外,極少數運動員可能因肌肉量高而被誤判為過重,但對多數一般民眾而言,BMI偏高通常就代表脂肪過多、體重確實超標。
看腰圍有時更準,女低於80公分、男低於90公分
張以承建議,若想更精準評估健康狀況,應搭配「腰圍」測量使用,「光看腰圍,有時比BMI還準。」腰圍能反映腹部與內臟脂肪堆積,是預測代謝疾病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建議,女性腰圍應低於80公分、男性低於90公分。因此,兩者搭配使用即可獲得更貼近真實的健康評估結果。
針對坊間常見的體組成分析儀,張以承表示,這類電阻式檢測確實能分析肌肉與脂肪比例,但目前不同廠牌之間仍缺乏統一規格,準確度尚待提升。
隨著醫界逐步推動標準化,未來體組成分析有望成為更精確的健康衡量方式。不過,他強調,一般民眾若能定期測量BMI與腰圍,已足以掌握個人健康風險,「畢竟我們不是運動員,大部分BMI高的人,真的就是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即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此外,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
張以承提及,台灣是美食天堂,但這也是肥胖與代謝疾病持續攀升的代價。他提醒,肥胖不僅反映個人生活習慣,更是整體環境變化結果。
他呼籲,BMI與腰圍只是警訊工具,最重要的還是生活習慣要改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仍是健康管理的根本。
BMI用於「初階」篩檢肥胖,搭體組成分析更全面
醫師YouTuber「蒼藍鴿」(本名吳其穎)也提及,BMI仍是最基本、入門的健康參考指標。雖然數值偏高通常代表體重較重,但健康與否不能只看體重,還要同時評估肌肉量、體脂肪與內臟脂肪。
他指出,BMI的盲點在於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若是長期健身、肌肉量高的人,BMI可能顯示「輕度過重」,但實際上身體組成健康、體脂比例低;反過來說,有些人雖然BMI正常,卻因運動不足、肌肉量偏少、體脂過高而誤以為自己健康。
「蒼藍鴿」表示,不能完全否認BMI的必要性,它仍是初階篩檢肥胖的好工具;不過,若想更準確了解自身狀況,可搭配體組成分析等檢測方式,綜合觀察肌肉量、體脂與內臟脂肪比例,才能更全面評估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