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阡陌縱橫、青蔥人情的雲林,雲林科技大學以科技成就顛覆刻板印象。與AMD、群聯合作成立AI人才實驗室,並部署NVIDIA超級電腦等驚人事跡,成為魚米之鄉的「科技綠洲」。
1989年,正值「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亦是台灣廣設大學的年代,原本銜有區域平衡使命的中正大學在雲林和嘉義二選一,最終落腳嘉義民雄。而有鑑於國家也需要「高階技術人才」,因而將雲林預留的土地,轉為設立雲林技術學院。
不同於多數專科升格的大學,雲科大自始便有著國立普通大學的格局,以及新時代技專校院的創見,可謂一出生就是大學2.0,並存有區域均衡發展的先天使命。
因此,有別於傳統的技專校院,雲科大在技術學院時代,便成立設計學院,並建構學士、碩士、博士一貫體系。同時,校方還延攬國際師資,也邀請日本學者進駐,使工藝精神與美感教育深植校園。
AI育才提前部署,打造智慧人才
如同校長張傳育所言,科技脫離人性就會變得冰冷而匠氣,設計正是讓技術融入生活的橋梁。因此,如今的雲科大跨域協作風氣鼎盛,不僅設計系與資工系共同開發互動模組,工程系機械裝置也因設計導入UI而顯得親和。
面對AI與半導體科技人才需才孔亟,雲科大也提前部署,以「創新科技服務型大學」重新自我定位,致力將技術結合人性,培育兼具精準與溫度的智慧人才。如校內設立多個AI研究中心,並引進全球頂尖的NVIDIA超級電腦,同時更攜手AMD、群聯成立AI人才實驗室,推動「業界出題、學界解題」,以提升學生在實務場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雲科大還與台積電合辦半導體培訓課程,讓學生修完跨院11門專業課程後直通護國企業就職。另也開設日籍生半導體專班,推動國際生學習專業技術與中文後,直奔熊本廠服務,促進台日精英的流動。種種布局皆逐步使雲科大,成為國家智慧科技人才的核心樞紐。
除了培育專才,雲科大更強調技術,必須貼近地方產業的需求,讓AI應用不只存在於實驗室,還深入社區。
如針對古坑咖啡產地,電機系師生就研發智慧挑豆機,精準判讀蟲咬、空心或未熟豆,協助農民提高商品售價與品質競爭力。類似技術,同樣也延伸至外銷產值驚人的花卉產業,從花期預測到保鮮安排,皆可透過AI計算,以提升商業價值和效益。
針對與高齡人口息息相關的醫療場域,校方亦攜手台大雲林分院、成大斗六分院與大林慈濟醫院,以生成式AI產出長者健檢報告與健康建議,讓過去需至少十名醫師判讀的資料,如今能快速整合完成。雲科大也透過AI推播衛教資源,大幅減輕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將照護真正落實於偏鄉所需。
三實競賽上陣,學生直通企業
其實雲科大的教學成果豐碩並非偶然,而是來自張傳育推動的「從問題出發、以解決為目標」教育理念。如校內設立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Center,問題導向學習)中心,即透過「以終為始」的反向課程設計,讓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學會發現並定義問題、分析脈絡、設計解方,最後再透過跨域合作加以驗證。
為進一步強化實戰力,學校年年舉辦「三實競賽」,以實作、實驗、實習三箭齊發,要求學子針對真實產業命題提出方案,並由企業與學者共同評選。表現優秀的學生,經常於賽後直接獲企業延攬,享有更多出路選擇權。
「讓學生走出去,也要把世界帶進來。」張傳育立下願景,任內計畫送出1000名學生參與國際見習、交換與海外實習。
與此同時,學校更規劃EMBA、高階管理碩士班與產業領袖班,邀請具實戰經驗的教師授課,協助在地中小企業拓展視野。
現在,雲科大已是引領地方創新的育才基地。張傳育強調,學生離校時,帶走的不應只有學歷與技能,還要懂得承擔責任與心懷感恩。為此,校方特別推動「感恩卡行動」,提醒畢業學生具體回饋父母與師長,並彰顯出未來科技人才更深層的使命:不一味尋求技術的累積,而是讓知識轉化為產業與社會可實踐的行動,成為觸動人心的支點,用溫度開啟台灣永續社會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