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羅斯福路與基隆路交會處的「公館圓環」,長年是台北市最讓人頭痛的交通事故熱點,連續7年名列車禍最多路口第1名,交通問題成為一大隱憂,早已引發多次存廢爭議。如今市府終於拍板,決定在2025年9月13日正式動工拆除。此舉引發議員、民團、居民三方反彈聲浪,台北市交通局則表示,公館圓環拆除是長達20年的討論成果,預估可減少高達63%事故發生。
根據市府規劃,圓環將全面改造為正交型路口設計,並同步填平車行地下道,施工分兩階段進行,總工期65天,預計11月16日完工。不過,此舉引來市議員、民間團體與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彈,質疑決策過於倉促。對此,交通局強調,拆除計畫是經歷20年討論與專業評估的結果,並非草率拍板,強調這項改造可望降低高達63%的事故風險,是以安全為優先的必要改革。
公館圓環拆除始末
建於1968年的「公館圓環」,位於基隆路和羅斯福路的交會處,形成七條道路交織的複雜路口,為台北市東南區交通樞紐,但其長年存在交通安全與動線複雜等問題,更連續7年成為北市肇事熱點第1名的路口。台北市長蔣萬安2025年3月拍板拆除「公館圓環」。
台北市交工處2024年針對該路口進行車流模擬分析,在「車流效率」為決擇方案指標下,其結果各方案都比現況圓環型式差,但各方案中以「填平地下道」方案車流效率最佳。最後經多次會勘及會議討論相關方案之工程可行性,於2025年5月29日召開地區說明會,彙集各方意見。台北市交通局於2025年8月宣布,9月13日動工拆除「公館圓環」,並且填平車行地下道,改造為正交路口。
公館圓環為何非拆不可?
位於台北市東南交通要衝的「公館圓環」,自1968年設立以來,就因7岔路型設計複雜、機車占比高,長期被點名是事故熱點。根據台北市交通局資料,該路口不只連續7年蟬聯北市車禍發生最多的地點,更在2024年CBI(綜合事故發生相對頻率與相對嚴重程度分析指標)評比中,躍升為全國最危險的路口。
主要事故成因包括:
- 車輛繞行幅度不一,導致擦撞風險高。
- 直行與左轉車流交織,容易發生衝突。
- 左轉等待區空間不足,溢流影響直行動線。
即使部分團體主張先做標線改善,交通局指出,過往嘗試導引線設計,實地觀察違規率仍超過五成,改善效益有限。專業評估也顯示,標線方案僅能改善5%至12%的事故,無法有效解決根本問題。
公館圓環怎麼拆?
蔣萬安市長拍板,公館圓環將自2025年9月13日起動工,拆除工程預計於11月16日完工,整體工期為65天、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封填地下道(44天)
- 封填範圍包含車行與人行地下道、夜間與日間施工並行,避開通勤尖峰時段。
第二階段:平面道路重建(21天)
- 拆除地面圓環設施、繪設新路型標線與號誌。
為減少影響,施工期間原則維持原車道配置,但交通局提醒仍可能略有塞車,建議民眾配合改道,並多加利用捷運、避開尖峰時段。
公館圓環拆除時間軸
階段 | 預估工期 | 內容 |
---|---|---|
地下道封填 | 9/13~10/26(44天) | 封閉車行與人行地下道,分層填補 |
平面改建 | 10/27~11/16(21天) | 拆除圓環設施、重劃車道與號誌 |
交通局也預估,即便工期內略為壅塞,但若保留地下道,塞車恐持續2年以上。拆除將為公館帶來更順暢、更安全的交通環境。
公館圓環拆了有什麼幫助?
改為正交路口設計後,預期將大幅簡化車流動線,減少交織衝突。交通局指出,這項設計可讓行人穿越距離縮短約23%,行人用路更安全、機車動線更清晰,避免亂竄情況發生,並保留大客車專用道,公車改走平面,避免混流,預估整體事故可減少63%。
即便取消了原本的地下公車道,但透過號誌聯鎖模擬,有60%的公車可直接通過,不需等待紅燈。
公館圓環拆除贊成方看法
支持拆除的專家則認為,圓環結構早已不符合現代交通標準。前交通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劉信宏指出圓環設計腹地不足,無法有效分流;原本的公車站設在人行道旁,與機車容易擦撞,公車專用道平面化後,不只更安全,也方便轉乘。
雖然短期內會有犧牲,但從事故數據、交通容量與安全性分析,正交化改造是較可行的長期方案。他也建議市府:「民眾參與還可更細緻,才能減少反彈。」
公館圓環拆除反對方看法
雖然市府拍板定案,但地方反對聲浪不小。主要反對者包括市議員、學校師生、里長與交通民團:
民代與民團怎麼說?
- 議會6月提案要求停工取得共識,卻遭忽視;交通團體提出「標線改善法」,主張低成本、安全過渡,反對「先射箭再畫靶」式決策,批評市府浪費2億經費、缺乏科學依據。
在地居民與學生憂心
- 台師大學生會長擔憂通勤時間延長達12分鐘,政大學生也指出,至少3條公車線將受影響;附近學府里里長直言:「不是反對,但有必要這麼急嗎?」根據地方調查,高達98%學府里民不支持此方案,盼先試辦改善再做決定。
公館圓環拆除官方說法
面對外界批評「一意孤行」,北市交通局強調,這是歷經20年、無數次會勘、模擬與民間座談會才定案的方案。局長謝銘鴻表示:「即使僅是骨折、擦傷,也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他補充,公館圓環雖然7年僅1起死亡事故,但A2(受傷)與A3(財損)事故數量高居全市之冠,改善安全不應只看死亡數。
公車地下道為何不保留?
民間曾提議保留地下公車道,但交通局指出,如此一來工期將拉長至2年、封路範圍大,嚴重衝擊周邊通勤;且平面僅剩3車道,車流無法負荷。
相比之下,填平地下道方案僅需2個月,能多出一個車道,大幅提升通行效率。模擬顯示,填平後的平面公車專用道運作順暢,多數公車可不等紅燈直接通過。
施工期間怎麼走?
施工期間,雖維持車道配置,但因容量降低,交通局已規劃以下替代路線:
- 永和往返台北:走永福橋 → 辛亥路
- 新店往返台北:走景隆街 → 辛亥隧道
此外,為鼓勵民眾搭乘捷運,9/13至10/31間推出票價7折回饋,搭配電子票證可享現金折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