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發動關稅戰,讓外銷製造業哀鴻遍野,卻有一個產業悄悄逆勢突圍,就是你我每天路過、隨手買一塊麵包或一份甜點的烘焙業。外界總以為它只是「內需小產業」,但從原料、設備、器具到生產、販售,背後支撐的是一條龐大的產業鏈,經濟規模早已突破2000億元,養活超過十萬個家庭。30幾年來,烘焙業因應需求轉變,早已將麵包、糕點做成「快食尚」,展現出MIT的軟實力。如今,它不再只是消費者的小確幸,而是台灣在亂局中,端上檯面的硬實力!
當全球經貿秩序被美國打亂,台灣外銷製造業遭重挫之際,在許多國家的麵包店裡,卻藏著一股看不見的「MIT」力量。如非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無差別課稅,外界難以一窺台灣烘焙業的面貌,甚至不知道他們是關稅戰下的逆襲贏家。
烘焙產業鏈大爆發,「快食尚」引領潮流
不管採用1622億元或1209億元的版本,都無法全面覆蓋,仍有諸多未列入計算,例如烘焙工業就一直被排除在外,甚至不含海外產值。容或兩個版本有部分重疊,保守估計烘焙業的經濟規模,絕對超過2000億元。
從業人口也不容小覷。經濟部的調查顯示,2023年,818家烘焙製造工廠(不含前店後廠的麵包店、小型工廠及個人工作室等)共聘雇3萬5628名員工;另外,財政部「烘焙製造與批發零售家數」為8892家,如平均雇用七人,就有6萬2244個工作機會,加上未納入調查的供應鏈,估算就業人口至少10萬起跳。
總營收、就業人數,雙雙顛覆外界對烘焙「小產業」的刻板印象。這些成績得來不易,甚至可說是被逼出來的。
台灣堪稱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聖瑪莉任職28年的總經理陳麗玲一言以蔽之:40幾年的烘焙發展史,就是從生存到生活的轉變過程,且需求不斷更換。
延續珍奶出海奇蹟,烘焙業打開世界味蕾
台灣烘焙業者就在創新需求、成本上漲、人力短缺及各種通路的競爭下,練就一身功夫,卻唯獨無法突破內需市場的瓶頸。邱俊榮坦言,台灣做得再深再大,就只有2300萬人口,想增加營收,一定得走出去。
他們從台灣到中國大陸、東南亞,再延伸至美國等地,都是以內需的客戶為主,相對容易躲過川普的關稅大刀。南僑在中國大陸的四座工廠,就是供應內地與東南亞的需求;目前,從台灣出口美國的業務極少,約為麵糰事業部一成,占集團總營收更低,所以關稅衝擊有限。三能外銷美國甚至不到1%;而經營原輔料的德麥則以進口為主,三大市場為台灣(58.16%)、中國大陸(29.18%)、馬來西亞(8.43%)等地,兩家影響都很小。
即便去年美洲市場營收占31.22%的新麥,關稅衝擊也低於台灣的外銷製造業者。主要是終端市場多元且分散,除美洲外,中國內需39%、亞洲(含東協10國、印度、中東、中亞、東北亞等地)20%,設備共銷往全球五大洲、60幾個國家地區,從台灣出口微乎其微,新麥不擔心美國施加給台灣的關稅。
在珍奶等手搖飲成功出海的示範下,陳麗玲對未來充滿信心,「本來屬於台灣的日常,也可以變成世界的驚喜。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打造出結合文化、美學與生活的台式烘焙品牌,成為另一張閃亮的產業名片。」
文章未完
詳細內容請見《遠見雜誌》2025年9月號 :關稅風暴下的「快食尚」逆襲奇蹟!一團麵粉,揉出2000億烘焙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