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MBTI超級風行,許多朋友見面就愛問「你是I人或E人?」不過我個人認為在職場上用來鑑別人才類型,不完全準確。倒是最近聽到一位朋友抱怨,小時候當老么,長大在職場反而是劣勢。因為曾在外商擔任人資工作,閱讀不少心理學的書籍,我倒是覺得有某些道理,家庭教養真的決定很多事。從小你在家排行第幾,也會影響職場成功機率嗎?或者會如何主導你未來發展方向?就讓我來分享週遭觀察。
最近有位朋友告訴我,她從小是家中的么女。雖然她在許多事情上表現優秀,但家裡遇到重大問題時,總是哥哥姐姐出面解決,因此她在家中的地位似乎不高。但她小時候不懂,總覺得這樣不用扛責任,只要負責逗樂兄姊與爸媽還蠻輕鬆的。長大之後,即使能力不錯,她卻始終無法習慣為自己爭取機會。面對升遷,她往往選擇退讓,把機會留給年資更長的同事。
我推測,可能她心裡總認為,總有一天會有人慧眼看到她的能力,把機會轉給她。反而在升遷上處處不利。
家中排行老么,在工作上難接受挑戰?
聽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她屬於少數特例。大多數家庭中的老么,往往因為過度保護或過度寵愛,而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能力。當這樣被保護過度的人,到了職場上,有時候會比較難接受挑戰。
我自己家中有四個小孩,父親一直希望生兒子,最後如願以償。可是父親對弟弟的態度卻是「只要他開心就好」。有一次甚至有人問父親,如果哪天離世,房子要怎麼處理?父親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留給弟弟娶老婆。」這讓我深刻感受到,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不用太努力,就能擁有更多資源與寵愛;然而這種「特權」,有時反而會害了他。
家中排行第幾,真的影響這麼大嗎?從許多心理學研究來看是有一些道理的,主要是爸媽無意識中針對不同小孩的教養偏差,根據過往研究,老么往往是「被期待最少,卻被疼愛最多」的一群。原因很簡單,因為父母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總是緊張謹慎;等到養到老么時,經驗累積多了,焦慮減少了,心態也放鬆了。這份放鬆,往往化為更多耐心與寬容,因此當老么的優勢有以下三點:
1. 資源的受益者
老么經常能享受到父母與兄姊累積下來的資源。從衣物、玩具到學習資源,往往取得更容易。即便偶爾得穿哥哥姐姐的「二手衣」,卻能得到最成熟的建議與幫助。
2. 情感上的安全感
哥哥姐姐的存在,就像多了一層保護網。當老么在學校遇到困難時,不必孤軍奮戰,可以向哥哥請教數學題,或向姐姐傾訴人際關係。老么常常因而獲得更多情感支持,也更容易被當成家裡的「小寶貝」。
3. 具有幽默感與親和力
社交技巧的養成老么從小生活在「群體」中,往往更早學會觀察氣氛、調整言行。他們通常具有幽默感與親和力,因為懂得如何在「長者的世界」中生存並獲得關注。這些特質成為日後人際互動中的優勢。
老么三特點,職場上也可能吃香
不過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出生序理論」指出,不同排行的孩子會因家庭角色而呈現不同性格特質。老么通常有以下幾點特徵,可以算是優點:
1. 靈活與適應力強
老么必須跟隨哥哥姐姐的步伐,因此更懂得在既有規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通常能快速適應環境,也善於以不同方式展現自己。這種靈活性,讓許多老么在創意產業、表演藝術等領域表現出色。
2. 倚賴卻不失自信
雖然老么被認為比較仰賴家人,但這並不代表軟弱。因為有家人的支持,他們往往擁有更多安全感,敢於嘗試新事物。即使失敗,也知道背後有「家族後援團」。
3. 善於博取關注
另外,老么懂得利用幽默、撒嬌或表現自我來吸引目光。這種特質隨著成長,會轉化成強大的社交魅力,讓他們在群體中成為「氣氛帶動者」。
這樣長大的孩子,到職場上我是覺得不一定會失敗,可能在人際關係上還會特別吃香,容易結交貴人;但是對於較沉重的任務會適應困難,畢竟成長過程中缺乏被家人要求擔當重要角色的訓練。
我還是必須說,我的朋友也許沒看到她在職場上曾靠著上述「老么優勢」吃香,只看到吃虧的地方,但是少了為自己爭取升遷加薪的膽量,確實差了關鍵一步,只能靠著自己去重新修煉。
當然,並非你從小家庭排行第幾,就已經百分百決定一切。重點還是在於你爸媽有無反省自己無意間的教養差異,從而嚴格一致地對待所有的小孩。
爸媽懂得一致要求,老么也能成大器
我也有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他是家中排行最末的弟弟,卻比姊姊們更優秀。他不僅創業成功,還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榜樣。某次我問他母親是如何教育他的,他告訴我:母親是外交官,從小對他要求嚴格,連寫字的美醜都會挑剔;大學期間不給他任何生活費,逼他自己賺學費;出社會後還要求他給家用。正是這樣的教育方式,讓他成為一個能幹的「老么代表」。
簡單結論,我認為身為家中老么帶來許多優勢,只是成長中欠缺承擔重要任務的訓練,也確實有劣勢。反過來說,排行老大、或中間的我們也別自嘆從小不受寵,一路成長過程被爸媽要求多,到職場上會發現,那就是我們往上爬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