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民對政府最大期望從不是政治表演!胡偉良:大罷免落幕,「這3個字」才是民意真諦

執政者必須徹底收心,傾聽企業的喘息聲、年輕人的焦慮與中產階級的失落。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7-28

瀏覽數 6,200+

大罷免落幕,拚經濟才是民意真諦——房地產政策更應急速回調。(攝影:蘇義傑)
大罷免落幕,拚經濟才是民意真諦——房地產政策更應急速回調。(攝影:蘇義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隨著大罷免案的落幕,台灣政治舞台暫時告別喧囂。然而,民眾的掌聲不會為政治對決響起太久,他們更關心的是荷包是否充實、物價是否穩定、工作是否找得到。當前的經濟局勢,早已亮起紅燈。執政團隊如果仍沉溺於政治算計而無視民生困境,那麼,等待這個政府的將不是下一場選舉的檢驗,而是全體國民的嚴厲審判。


政治停火,經濟戰火正在蔓延

2024年以來,台灣面臨多重經濟挑戰:全球通膨尚未完全退場、利率居高不下,美中角力、地緣風險與供應鏈重組疊加,出口成長大幅趨緩,而內需市場也因信心不足、資金緊縮與政策錯誤而低迷不振。

此時的台灣,經濟環境遠比表面上更險峻,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緩慢而深層的經濟衰退」,若政府仍不迅速轉向重視經濟發展,這場衰退恐將成為結構性的經濟斷裂。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罷免的落幕不應只是政治鬥爭的句點,更應是施政團隊「重新對齊焦點」的起點。

拚經濟,才是真正的民意主流

人民對政府的最大期望,從來都不是政治表演,而是生活改善。執政者必須徹底收心,離開政黨競技的舞台,走入真實社會的巷弄,傾聽企業的喘息聲、年輕人的焦慮與中產階級的失落。

這一切聲音,都在傳達同一個訊息:

拚經濟,才是真正的民意主流。

房地產政策錯亂,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尤其在房地產政策上,過去幾年的方向顯然已走偏。政府本意或許是為了解決高房價問題,保障年輕人居住權利,但實際執行上,卻過度側重於抑制需求、打壓市場信心,反而壓縮了整體經濟動能。

以2023年起陸續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為例,雖說是為了抑制炒作,但事實上卻讓換屋族與自住族陷入貸款困境,加劇中產階級的壓力;限制銀行對不動產放款的「集中度管制」雖立意良善,卻直接導致預售案融資困難、建案遞延、建築產業鏈全面放緩,形成對實體經濟的反作用力。

更不用說地方政府在打房氛圍下過度限縮推案,使得老屋重建、都市更新全面停滯,民眾買不到新屋、也換不了房,整個城市的更新與就業動能也隨之陷入停滯。

政府若真心想讓年輕人住得起房,就不該只是限貸、限購、限價,而應從「增加供給」下手,才是穩房價、穩民心、穩經濟的正本清源之道。

(延伸閱讀│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要立刻改弦易轍

台灣目前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已超過500萬戶,占全國總戶數一半以上,許多建物已屆耐震壽命,卻因為都更推不動、危老條件不符、程序曠日廢時而被迫繼續「帶病使用」。

這種政策失能與建設遲滯,不僅是民生危機,更是經濟損耗。政策應立即改弦更張,如今正是政策全面檢討的最佳時機。

第一,中央應率先鬆綁不動產金融政策,調整過度嚴格的集中度與貸款限制,讓市場回歸基本機能,讓建設與融資重新啟動。

第二,應強化對都市更新的制度支援,包括簡化審議程序、降低同意門檻、增加稅負誘因,從而有效活化都市老舊資產,創造新的供給與就業機會。

第三,更應正視建築與營建產業對GDP與就業的貢獻,將其視為「推動內需的火車頭」之一,加以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 這並不代表放任炒作,而是在確保居住正義的同時,也不能犧牲市場機制與經濟活力。

穩定的房地產市場,向來是穩定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石;當政府只知一味打壓、卻不敢提振,最終受害的,是全體國民的財富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胡偉良觀點:現在不拚經濟,未來只剩反思與懊悔

一場政治罷免可以打幾個月,但一個經濟失誤可能耗費數年才能修復。執政團隊若仍無法理解民意的真正焦點,仍沉迷於政治口號與鬥爭思維,那麼就可能錯失最後一波民眾給予的耐心與時間。

收心,是此刻最重要的集體行動。重建信任,從拚經濟做起。撥亂反正,從房地產政策先行。真正的民意不在街頭對立,而在家庭餐桌的嘆息聲中。執政者,該醒了。

(延伸閱讀│為何新加坡住宅政策值得台灣學習?胡偉良:「這4點」撐起人民安居夢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