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全力衝刺的你,是否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被排滿的行程追著跑?何飛鵬社長的前半生,也都在和時間賽跑,事事求快,因而對許多事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驚覺到這個現象後,他開始練習放慢腳步,凡事預留時間,仔細體會生活的每一刻,領悟到「自在慢行,活在當下」的智慧。(本文節錄自《自在慢行》一書,作者:何飛鵬,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的前半生,都在急著做所有的事
在家吃飯,老婆還在煮菜,我就已經坐上桌,然後最後一道菜還沒上桌,我就已經吃完了。到餐廳吃飯,我沒有耐心、不想等待,上菜超過5分鐘,這餐廳我下次就不來了。
坐車子、坐飛機,我總是要等到最後一分鐘,才匆忙趕上。有一次堵車,竟然錯過飛機,只能改機票搭下一班。
出去旅遊,每個行程我都是急急急,趕趕趕,急著赴下一個景點,以至於遊玩後,對所有景點都不太有印象。
工作,我也是急急急,希望用最快速度完成,因為匆忙,所以所有事都是草草應付了事,很少把事情做到完美。
急是我的個性,因為急,養成了我趕的習慣,不論何時何地都和時間競賽,生命充滿了緊張,完全沒有悠閒。
50歲以後,我逐漸開始厭煩這急和趕的日子,我開始問自己,這麼急、這麼趕,真有這個必要嗎? 這樣急,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完全找不到正面的答案。
急著吃飯,我完全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也犧牲與家人一起聊天吃飯的樂趣,只有填飽肚子而已!
急著搭車搭飛機,我總是最後一刻才出門,期待一上車、上飛機就開了,務必讓等待的時間最短。因此我老是與時間賽跑,害怕趕不上,不知不覺間,死了許多細胞。
我的旅遊經驗更是莫名其妙,理論上旅行就是要享受悠閒,可是看景點、走步道,我總急著要快速走完,我很少用眼去享受,用心去體驗,事後只留下模糊的記憶,這完全違背了旅行的意義。
至於工作,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從效率的觀點來看,這或許無可厚非,可是這與完美的品質也是違背的。
只有慢工能出細活,一定要小心謹慎的慢慢做,才能達到最高品質,我追逐了效率,但放棄了完美,看來在工作上急和趕,也是得不償失的。
(延伸閱讀│上了年紀,決心放下不必要的交流:將用在人際關係的力氣調整成「節能模式」)
我嘗試放慢腳步,好好體驗生活,但是一時三刻也改不了急和趕的習慣,只能慢慢調整改變。
所幸年紀讓我想透了許多事,台灣人平均壽命80歲,而我現在已超過71歲,只剩幾年的生命而已,我急著過生活,是要做什麼呢? 日子過一天少一天,我這樣急,生命很快就走到盡頭。
當我想清楚這個道理之後,我開始奉行自在慢行的生活,好好地過每一分鐘,每一個時刻都要好好把握,活在當下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態度。
我嘗試細嚼慢嚥,慢慢吃每一頓飯;我預留許多時間,早早到機場,等候飛機起飛;出去旅遊,我用心感受每一個景點;我認真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這都是自在慢行,活在當下。
這是我50歲之後的人生體悟,但是我很後悔!為什麼我不是在20歲時,就知道且學會這些事,我白白浪費了30年,少了許多可貴的人生經驗,讓人生留下模糊的空白。
人生有目標,要用寬心慢走去完成。人生有數十寒暑,我們要活在當下,去體驗每一刻,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延伸閱讀│人生下半場的「流金歲月」!沈春華:我沒有退休,只是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