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學者憂心人類繁殖過快將引發糧食危機,如今卻出現反轉!愈來愈多富裕國家陷入低生育率困境,但人口減少不僅帶來勞動力短缺與經濟隱憂,也可能為社會轉型、環境永續與女性就業開啟新契機。專家提醒,各國應及早調整政策,善用技術與人力資本,才能在這場人口結構巨變中找到出路。
1968 年,生物學家艾立克(Paul Ehrlich)在著作《人口爆炸》(The Population Bomb)中警告,人類繁殖過快將導致糧食不足,數億人恐陷入飢荒。
然而,半個多世紀後,情勢完全逆轉。今日的富裕國家反而憂心「人口萎縮」,低生育率問題逐漸浮現,不僅挑戰經濟發展,更有人擔心它將威脅人類文明的延續。
生育率下降不全然是壞事?
今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旗下的《財經與發展》雜誌指出,全球生育率已降至歷史新低。人口減少確實可能導致勞動力不足、科學家與創新者變少,進而拖慢經濟成長;但同時,也釋放家庭在育兒、住房上的資源,使資金能重新分配至研發與教育,甚至促進女性勞動力參與與資本累積。
這種現象被視為「新型人口紅利」:在勞動人口減少的同時,若能善用資源轉移與制度改革,反而可能創造新的成長契機。
《經濟學人》也分析,「人口末日」的說法過於誇大,AI技術崛起,正可望彌補因人口萎縮帶來的創新動能不足;同時,隨著健康壽命延長,人們能更長時間保持生產力,減緩勞動力衰退的速度。以日本為例,即使在過去 20 年,人口持續萎縮,但該國的生活水準仍不斷提升,顯示人口減少,並不必然導致經濟衰退或貧窮。
英國人口團體Population Matters執行長揚基維茨(Amy Jankiewicz)接受《觀察家報》訪問時直言,生育率下降,其實是「值得慶祝的好事」。她指出,過度消費正對地球造成巨大壓力,過去50年,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已減少73%。在人口趨緩的情況下,對生態系統與氣候的壓迫能獲得緩解。
她同時強調,移民並未增加全球人口,而只是重新分配,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口高齡化問題而言,反而能發揮舒緩效果。
政策應對:從補貼到人力資本
目前,各國政府也正積極探索生育率下滑的解方。
以台灣為例,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就表示,政府計畫讓只要有一個小孩的家庭就可聘請家庭幫傭,以減輕育兒負擔、鼓勵生育。勞動部也提到,相關政策都在持續研議與評估。
《經濟學人》提醒,各國政府要處理生育率下滑,政策應著重於「善用人力資本」,例如,推動教育改革、提升女性就業環境,才能真正應對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
總體而言,世界正經歷由「人口爆炸」到「人口萎縮」的巨大轉折,生育率下滑雖然帶來勞動力不足、經濟壓力與社會高齡化等挑戰,但同時,也為經濟轉型、女性勞動力提升,以及環境永續,提供了新機會。
專家呼籲,決策者應密切關注人口趨勢,善用新技術與制度改革,制定長遠且有效的策略,引導社會平穩度過人口結構變動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