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向PowerPoint說不!為何台灣企業不懂學?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user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2025-09-15

瀏覽數 50+

馬斯克不但拒絕無意義的PowerPoint簡報檔,也儘量講重點縮短時間。。取自X@Tesla Owners Silicon Valley
馬斯克不但拒絕無意義的PowerPoint簡報檔,也儘量講重點縮短時間。。取自X@Tesla Owners Silicon Valley
00:00
00:00

朋友傳給我一篇短文,分享近期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與員工開會的實際過程。文中提到的細節,對台灣企業頗具啟發性:他不但拒絕無意義的PowerPoint簡報檔,也儘量講重點縮短時間。回頭看我熟悉的國內企業開會常態,多數做不到,即便台灣人一向重視效率也挺努力。為何我們不懂學?這得從一位老闆特助告訴我的開會安排故事談起,就可看出兩邊職場文化差異。

看了朋友分享的馬斯克實際開會過程,我只能再度敬佩地指出,特斯拉與 SpaceX 之所以能在工程與創新上持續突破,背後關鍵之一正是創辦人自身堅持的會議準則。從馬斯克過往發言就可看出,他一再強調效率,甚至直言:「除非你真的有必要,否則不要開會。」

馬斯克:會議成本極高,容易浪費時間

因為在他看來,會議是一種極高成本的活動,每多一分鐘,就代表浪費多人時間。若沒有明確目的或決策,這場會議就應該被取消。

與此相對,馬斯克的會議文化還有幾個鮮明特徵:

1. 人數精簡:他反對龐大冗員的會議,認為最佳人數不超過四、五人,且與會者必須與議題高度相關。

2. 重點導向:PowerPoint簡報幾乎不存在,他主張直接面對問題,數據可口頭報告,解決方案才是重心。開會時要求員工連食物也不准帶,就是怕模糊焦點,變成聚餐浪費時間。

3. 快速決策:會議必須在當場得出結論,並清楚分配責任與下一步行動,讓每個與會者離場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馬斯克自己也帶頭處理一些決議事項。

反觀台灣,多數企業的會議場景卻截然不同。以我曾任職的一家台商公司為例:在年度規劃會議中,會議室擠滿了十多位部門代表。主持人光是開場致詞就花了15分鐘,接著每個部門依序報告20分鐘,簡報一頁接一頁,內容冗長又重複。會議已經持續超過一小時,卻仍沒有人能清楚回答「明年該做什麼規劃」,而這樣的場景,在台灣職場可說司空見慣,台灣職場人士更是厭惡至極。

簡單來說,台灣的開會文化,往往還是偏向一種儀式感。人愈多、會議時間愈長、簡報厚到沒人記得,大家就覺得這場會開得「夠正式」。但這種思維,和馬斯克推崇的開會哲學形成了強烈對比。難道台灣人真的不懂效率嗎?其實不然,我們只是還活在儒家文化底下某些「不敢逾越」的框架中。

企業特助透露:有人寧可參加不重要的會議

比方說,一位在某企業總裁身邊的特助跟我說,她曾嘗試安排把會議的人數精簡一點,將工作範圍跟會議主題較無關係的員工屏除,結果竟發生沒接到通知的人,私下跟她打聽,擔憂表示「自己是否做錯什麼嗎?因此沒排進會議出席」。還有人推測自己「已不是公司大將了」。

因此,她被迫又把一些人加回出席通知裡。但心裡也納悶,為何有人甘願參加對自己並不重要的會議,以便證明「價值」?

台灣強調包容每一個人,會議裡儘量照顧所有人的發言空間;但馬斯克要的是精準聚焦,覺得沒必要參與的人應該立刻離席。台灣企業看重的是程序與形式,像是要先報備、寫會議記錄、流程照表操課;可在馬斯克的世界裡,決策與行動才是關鍵,能解決問題、帶來結果的人才值錢。

我們的辦公室文化,對冗長和低效似乎有高度容忍,就算一場會沒有結果,也覺得「開過就好」;而馬斯克則把效率奉為最高原則,認為浪費時間就是最大的原罪。更明顯的是,台灣職場對衝突與質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說錯話或冒犯上司;但馬斯克反而鼓勵員工要直言挑戰,認為激烈討論、觀點碰撞,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法。

想看最即時、詳細的完整遠見文章?現在訂閱遠見雜誌,2年送1年再送好書3選2!

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不只是開會方式不同,更反映出職場氛圍的兩極發展。台灣企業多半走保守路線,層級分明,大家對犯錯心懷恐懼;但馬斯克領導下的團隊,卻講求開放、直接,以結果為唯一標準,不看你的頭銜,只看你能不能 deliver。

馬斯克反而鼓勵員工要直言挑戰,認為激烈討論、觀點碰撞,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法。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Headway

馬斯克反而鼓勵員工要直言挑戰,認為激烈討論、觀點碰撞,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法。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Headway

台灣開會文化低效的三大根源

1. 面子文化:主管傾向邀請大批人馬,以示重視;員工也覺得全程待會才算尊重。結果會議被迫拉長。

2. 責任模糊:群體決策雖然看似民主,但往往缺乏明確責任歸屬,導致討論淪為表面,缺乏推動力。

3. 對上位者的依附:台灣深受階級觀念影響,會議多數時間只是等待老闆拍板,自然缺乏快速決策的氛圍。

借鏡馬斯克的五個方法

若要提升會議效率,以下五點值得參考:

1. 設定明確目標:每場會議都必須回答「開完會後,我們要得到什麼?」若沒有具體目標,就取消會議。

2.控制人數:只邀請與議題密切相關的人,其他人會後再行通知。

3. 允許自由進出:若參與者無法提供價值,應該能自由離開,而非被迫坐在現場。

4. 避免冗長簡報:以口頭報告或一頁式文件取代繁複 PPT,並將時間壓縮在 30 分鐘內。

5. 結論與行動計畫清晰:會議結束時,必須明確列出「誰負責、做什麼、何時完成」。

令人傷心的是,台灣的開會文化之所以低效,並非因為台灣人不努力,而是受限於面子、形式與階級文化。這使得會議淪為表面功夫,浪費大量時間。馬斯克的會議哲學並非值得盲目崇拜,而是提醒我們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真相:會議的唯一價值,就是快速解決問題並推動行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