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來,台商為了尋找更廉價的土地與工資成本,前仆後繼外移,最近又有一些悄悄回流。但是有一些企業卻展現了不必外移的堅強競爭力。
來到南部海岸,位於高雄縣橋頭與梓官鄉交界的濱海公路上,雖然隔著堤防,但迎面而來的海風,還是吹得令人睜不開眼,而道路的另一旁,滿是低矮的平房與農田。
雖然看起來是標準的鄉村恬靜畫面,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間世界級的螺絲大廠隱身於此,從稻田邊的工廠裡,打出一根又一根的高價螺絲來。
守故鄉 人均產值近1500萬
這裡,每天有近百噸的各型螺絲,在廠房裡經過裁切、打頭、熱處理、電鍍等製程,出貨到全球上百個國家。
置身廠區時,此起彼落的機具運轉聲,讓人有彷彿身處瀑布激流旁的感覺。而一桶桶盛滿的螺絲,在黑暗中看起來,也像極了一顆顆發亮的鑽石。
這家稻田邊的螺絲大廠,就是創立邁向第35年的「世豐螺絲廠」。它不但是地板、建築、複合等螺絲類別的領導品牌,每年,全世界更有千分之五的螺絲,出自世豐之手。
最驚人的是,2006年時,140人的世豐還締造20.5億元營業額,平均每位員工可貢獻1464萬元的產值,人均產值是鴻海(約482萬)、華碩(約386萬)等知名科技大廠的好幾倍。
當近九成台灣螺絲廠商均外移大陸時,世豐卻靠著橋頭、彌陀兩間工廠,開出每月2000噸的旺盛產能,並締造高出同業近三成的出貨價格。去年底,世豐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頒發的「小巨人獎」。
堅持不外移的世豐,如何超越同業、成為螺絲業的小巨人?
誤入行 成功都靠靈活管理
進入這行,其實是誤打誤撞。
1973年,本來從事泡棉生意的世豐創辦人杜福來,因為被朋友倒債,拿到一批抵債的螺絲機具,才以10萬元的資本額投入螺絲業,從台北社子島的一間廢棄廠房起家。
但世豐的起步並不順利,「一成立就碰上石油危機,」講話慢條斯理的世豐螺絲廠總經理陳得麟回憶,當時原料在一年內漲了三倍,一再壓縮獲利空間。
為方便原料採購,世豐在1984年南遷到高雄,就近與供應商中鋼洽購,順帶降低運輸成本。
帶領來賓巡廠時,一頭銀髮的世豐財務副總經理杜淑慧隨手拿起一顆螺絲說道,「雖然不起眼,但每種螺絲的頭型、牙紋、尺寸都不一樣。」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1000多年來,已開發出上億種不同螺絲,產品類別極為複雜。
「製程很簡單,但管理很困難!」杜淑慧一語道出螺絲業的經營難處。
抗外移1. 以自動化取代人工
過去,台灣曾是舉世知名的「螺絲王國」,2004年的螺絲出口量更高達130萬噸,以15%的市占率高居世界第一。
但這幾年,國內螺絲業大舉西進,直接造成兩岸螺絲業的此消彼長,目前台灣的螺絲外銷量不僅被大陸後來居上,出口產值更連年下滑。
當同業都被對岸的低成本環境吸引,堅守台灣的世豐,卻開始了轉型過程,走不同的路。
事實上,當時世豐也曾跟隨同業腳步,到大陸考察外移的可能性,但最後考量當地人力素質、原料品質、產業基礎及法治狀況等因素後,才決定作罷。
陳得麟評估,「人工成本只占我們的10%,所以大陸的低廉人力,對我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為與大陸的低人工成本競爭,世豐這幾年不斷改善製程技術,並大量提高機械化程度,過去得用20人操作的20台機器,現在只要2人就能操控。
高度的自動化,便是世豐創造每人產值破千萬的祕訣。以4000坪的橋頭廠為例,現在每班只需要8位員工、一天分三班輪值,即可掌控生產進度。
抗外移2. 同業合作擴大產能
不外移,如何擴大產能?對此,世豐選擇以同業合作的策略加以回應。
成立初期,世豐曾大膽接下一筆新台幣300萬元的訂單,並且將訂單分包給全省的50多家同業伙伴們,一同協力完成,最後趕在半年內出貨完畢,讓世豐藉此一戰成名。
「一開始,我們就有發展衛星工廠的概念,」陳得麟透露,當時連很多大廠都不敢接這筆訂單,更質疑月產能不足100噸的世豐,如何吃下這張每月得交出800噸的大訂單?
杜淑慧比喻,「我們把槓桿原理運用在生產上,讓自己的產能極大化、風險卻極小化。」
抗外移3. 與客戶協同研發
最後,世豐也積極與客戶開發新品,搶先進入新市場。
「我們只有少部分的專利是自己的,很多技術都是跟客戶共同開發出來的,」杜淑慧指向廠內一台綠色機具說,幾年前為和某家歐洲客戶開發新品,公司就先投下400萬打造這台專屬設備。「所以我們常被人笑,怎麼還沒看到訂單,錢就先砸下去了,」她笑說。
但這種積極研發的策略卻很有效,曾有客戶找上世豐,開發一種適用各種起子的地板螺絲,後來真的成為世豐的主力產品線,最高峰時,每月必須外銷130個貨櫃,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不僅如此,世豐還在1991年研發出不鏽鋼與低碳鋼的異質結合,改善碳鋼易生鏽、使用年限不長的缺點,不但大幅提高產品價值,最後還獲得瑞士公司喜利得(HILTI)的認證背書,成功打入歐洲高階螺絲市場。
陳得麟強調,「我們不怕麻煩,只要發現有新的東西,就會下去研究,」靠著不斷研發、推出新品,讓世豐的出貨單價比台灣同業高出27%,經營績效鶴立雞群。
從帳面上看,雖然世豐2007年19.7億元的營業額,比前年的20.5億元小幅下滑,但獲利卻比前年的1.7億元增加,幾乎每年都可賺進一個資本額。
未來,開發高單價生技螺絲
未來,世豐除了要提高東北亞、中東及新興市場的銷售比重,也積極與金屬中心、高雄應用科大等單位合作,開發汽車、生技、微精密螺絲等高價螺絲,嘗試打破由德、日、韓等國壟斷的高階市場。
目前在高雄縣生技園區招進的六家醫療器材精密工業中,便有不少專攻所謂的「生技螺絲」,運用在植牙手術上。
負責招商的高雄縣政府建設處處長黃益雄嘖嘖稱奇地說,「我們的螺絲是一噸噸賣,但德國的牙材卻是一顆顆賣,」而且個個要價不斐。
隔著台灣海峽,這幾年,兩岸螺絲業的命運可說截然不同。
當年整片外移的岡山螺絲聚落,最近又因為大陸投資環境的轉變,開始回流聚集到本洲工業區。負責工業區土地租售的工業局產業用地科科長白又謙觀察,「同樣的一批人,現在又回來了。」
而當大陸台商螺絲業還在思考如何因應法令、是否該轉移陣地時,當初選擇留下的世豐,卻已提早經歷轉型的陣痛、強迫自己升級,走出成本迷思,打造出世界級的競爭力。
兩者最大差異點,誠如杜淑慧所說的,「我們不追求『量』的極大化;而是『質』的精緻化!」走到十字路口的台商,是該深思這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