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談話」指超越小聊的對話,但不夠深入或有意義,不足以被視為重要對談。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人們之間的連結有限,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互動。中間談話中,參與者會談及比一般閒聊稍微實質的話題,允許短暫的連結,並可能學習關於彼此的新事物。我們得學會控制強度。避免有分歧的主題,讓對話保持溫和,輕鬆但愉快。(本文節錄自《小聊,破尷尬》一書,作者:派翠克.金,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你深入有意義的對話前,要注意的是從初次見面到成為好朋友的過程中,有許多深淺不一的差別,而這些階段可能比簡單閒聊還複雜。
讓我們看看班,他很聰明,不論什麼話題,都有很多東西可分享,而且善於聆聽和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
雖然班很容易與人閒聊,但聊天後,與對方認識、見過面,但又稱不上朋友,甚至不期望成為朋友的模糊不清狀態,總是讓他覺得很焦燥。這是因為班渴望結識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及真正的連結。
這就是麻煩的地方,這種欲望意味著,他會立即展開深入且相當激烈的討論。他對分享自己的熱情感到興奮,很快就開始針對他最喜歡的話題開始長篇大論,甚至變成一場激情四溢的獨白。他有時會說出一些私人、太有爭議或激烈的話。
儘管當時他覺得這是好主意,但事後才意識到,在他急於強求親密和親近的過程中,製造更多尷尬。人們跟他拉開距離,或把他當成空氣,讓他覺得有點難堪。
問題很明顯,班表現得太衝動,結果搞砸一切。有點像第一次約會,結果5分鐘後就跟對方求婚!
社交場合的「中間談話」
「中間談話」指超越小聊的對話,但不夠深入或有意義,不足以被視為重要對談。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人們之間的連結有限,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互動。中間談話中,參與者會談及比一般閒聊稍微實質的話題,允許短暫的連結,並可能學習關於彼此的新事物。
為了避免陷入像班的尷尬情況,我們得學會控制強度。避免有分歧的主題,讓對話保持溫和,輕鬆但愉快。談一些有一點爭議的話題,可以激發更多細微的回應,但不至於分歧,既能保持對話的趣味性,又不會太過緊張。
中間談話也可以是過渡性的。如果雙方都對培養出友誼或關係有興趣,那麼下一步就是慢慢熟悉和親近,讓對方每次都有機會回應你的邀請,雙方因此更親密一點。
漸漸的,增加熟悉感和信任感。但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循序漸進,就會像班一樣,變得非常尷尬和笨拙。慢慢來,也是減少誤會或潛在衝突的方法。
堅持溫和的態度能讓人在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保住面子。
(延伸閱讀│你沒必要跟每個人交好:但要擁有「與合不來的人和平共處」的能力)
這裡可以看出一個讓中間談話如此棘手的重要部分,中間談話可以是過渡性的,並引導到更大的事情,但不一定非得如此。有些情況會讓彼此無限期停留在這個階段,包括:
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你與對話者是否處於中間談話。
一旦你做了自我介紹,並閒聊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說話內容稍微變得充實,這時就可判斷自己正進行中間談話,大都時候話題不具爭議性,但稍微有趣一點。
如果隨著時間推移,你有理由相信能繼續發展和加深彼此的連結,那麼可嘗試透過多一點爭議性和私人話題,來逐漸增加親密度。
更明智的做法是,一開始中間談話應該維持在中等程度。不要像班一樣,把良好關係當成可以立即成為最好朋友的許可!請務必遵循以下規則,以保持在良好、快樂的對談:
1. 保持親和力
在中間談話討論的話題,對一般人來說應是易懂且有意義。我們的目標是,啟動不需要廣泛背景知識或深厚專業知識的對話。某種程度上,你仍在談論閒聊中提及的話題,只是聊得更深入而已。
大多數人生活在自己的社交泡泡中,容易忘記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而且其他人不一定也是這麼想。請注意,不要做任何假設。堅持使用經典的主題,而這些主題適用於世上大多數人。
2. 在話題裡加入一點點爭論
中間談話應帶入某個程度的爭論,也就是說,對談可以喚起參與者間不同的意見或偏好,有助於讓談話更吸引人且難忘。
這裡的重要關鍵是,帶入小量的爭議或爭論,純粹是為了帶入一點深度的話題。其形式可以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提問,或者是分享自己稍微不受歡迎的意見。
每個社交場合都獨一無二,所以永遠沒有規則可言。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找有點爭議的話題,可以用一些只有名義上有爭議的事情(如「我喜歡披薩放上鳳梨」)來試水溫。
要注意的是,應避免深入到可能導致激烈爭議的內容,盡可能遠離可能會讓人們陷入防禦狀態的尖銳話題,若運氣好,你的意見或想法也許和對方完全一致,但如果不是,場面就顯得尷尬,而且很難進行下去。
(延伸閱讀│舒適的社交台階別搬走!在「下次約」前面加2個字,就能化解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