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強國戰慄的大富翁遊戲 主權基金改組全球金融版圖

尤筱瑩
user

尤筱瑩

2007-12-01

瀏覽數 18,850+

讓強國戰慄的大富翁遊戲 主權基金改組全球金融版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12月號雜誌 在COACH,看見品牌新風潮

一個身穿和服、梳著藝妓髮型、手持火把的「東洋版」自由女神,登上18年前美國《Newsweek》的封面,時值日本新力(SONY)以34億美元買下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地產收購紐約洛克斐勒大廈,一捆捆買下美國企業的日圓,堆高了美國的恐懼。

《紐約時報》甚至憂心:總有一天,日本會買走美國的自由女神像。

不過,日本隨後面對的是「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帶來日圓急速升值、成長趨緩,以及泡沫經濟的衝擊;自由女神,最終沒有換成日本籍。

今天,一股後台更強勢、更不受匯率束綁的錢潮——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正如洪水般湧向全球,瞄準入主的不再只是房地產、地標,而是更足以撼動國家經濟基石的能源、電信、金融控股。

怕什麼?16%份量舉足輕重

所謂的「主權」(Sovereign)基金,顧名思義,就是由擁有主權的國家擔任金主,用外匯存底做為主要資金來源,像著名的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控股公司,或是成立於今年9月、資本規模達到20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公司等。

美林預估,由波斯灣產油國、中國和俄羅斯領導的全球幾個主要的主權基金資產,未來五年將成長四倍,從2006年的1.9兆美元、今年破2兆美元,攀升到2011年的7.9兆美元,占全球整體基金市場的16%。

也因為主權基金來自外匯存底,中東石油輸出國像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以及外匯存底達1.43兆的中國,還有靠天然氣輸出迅速累積外匯的俄羅斯,都是這場大富翁賽局的重量級新玩家。

誰在怕?被外匯反噬的G7

而主權基金何以迅速崛起,教強國戰慄?一切都要拜「自由貿易」機制所賜。

過去,歐美政府慣用政經手腕,讓中東和亞洲國家大量輸出其石油和廉價商品。然而,這些干預也拉大了西方國家自己的貿易逆差,促使外匯不斷流入中東產油國、俄羅斯,以及世界工廠的中國。

尤其在油價屢創新高的今天,中東產油國吸進外匯的速度更是驚人。根據麥肯錫(McKinsey)旗下智囊機構一份「The New Power Brokers」(新能源掮客)報告分析,每當油價處於每桶70美元價位時,石油生產商每天就有大約20億美元進口袋。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同一份報告也指出,現今影響全球金融的四大新勢力,分別是避險基金、私募基金、石油生產商,和亞洲各國的中央銀行。後兩者,說穿了也正是主權基金的主要結構。

有了靠輸出能源和廉價商品而累積成的大筆外匯,加上令西方國家政府不可否認的財政赤字局面,主權基金宛如反噬般,開始回頭「關照」起西方經濟。

儘管主權基金錢潮,浪打各國貿易岸的聲音震天響亮,卻淹沒不了歐美政府頻頻喊出貿易保護的高分貝聲浪。

因為主權基金幾個主要玩家,多數是歐美最不信任的國家:中國、俄羅斯、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

10月下旬於華盛頓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各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齊聚一堂,呼籲成員國領袖共同擬定規則,要求主權基金的投資資訊透明化,以便各國政府有充分資訊審查購併案件。會議期間,七大工業國還擴大會議,邀請中國、科威特等國共同討論主權基金。

成員國並在高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雖然自己國家經濟因主權基金的挹注而受益,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仍應對主權基金的結構、透明度和責任感進行評估。

該怕誰?杜拜、中國、新加坡

究竟工業強國領袖們,在恐懼什麼?其實主權基金的投資已行之有年,但過去大都投注在一些政府公債上(像是美國),賺取每年個位數的利息,並未驚動西方大國,直到近來一些關鍵性的收購事件,才讓歐美緊張看待。

今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砸下56億美元取得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推前五個月,籌備中的中國投資公司,已出手30億美元買進美國私募基金巨擘黑石集團(Blackstone)近10%的股權,震撼華爾街。

再看看2006年以69億美元收購英國港口營運商半島東方航運公司的杜拜港口世界公司(DP World),曾因美國國會強烈反對,而被迫放棄接管美國港口的計畫,滿手大把鈔票竟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今年9月,杜拜靠基金打的收購戰,反而分別購入美國那斯達克約20%、倫敦交易所28%的股權,為杜拜金庫錦上添花。

《BusinessWeek》也指出,新加坡政府國有的投資公司,在全球已握有總值800億美元的房地產,從AT&T坐落於芝加哥的商業大樓,到美林位於倫敦的歐洲總部大樓,都屬新加坡「國有」。而淡馬錫則挹注50億美元,協助英國巴克萊(Barclays)銀行併購荷蘭銀行(ABN Amro),即使此樁聯姻未果,但淡馬錫也因借款,拿下巴克萊2%的股權。

當主權基金的投資標的是敏感而具政治戰略地位的企業時,各國豎起保護主義大旗,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許多經濟學家對主權基金的力量抱持肯定態度,美林國際經濟主管派特里斯(Alex Patelis)就認為,主權基金將會帶給全球資產市場成長動力。

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偉也對媒體喊話,主權基金增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反而避險基金及日益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才應該令人害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