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活更好、學到寶 終身學習,全民腦子NEW一下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07-11-15

瀏覽數 23,700+

活更好、學到寶 終身學習,全民腦子NEW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11月號雜誌 全球飆機場

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時代已經來臨。

8月31日傍晚時分,南投復興路669號的漳興國小內,民眾愈聚愈多,漸漸形成一條人龍,直到天色漆黑仍不肯離去。

這群阿公阿媽、歐吉桑歐巴桑、上班族,不是搭帳棚休息,就是泡茶聊天。他們到底所為何來?是為了搶特賣精品,還是為了索取偶像演唱會的票?等了足足13個鐘頭後,9月1日早上,他們終於搶到南投社區大學選課的號碼牌。

10月4日早上10點,基隆祥豐市場的一樓人聲鼎沸,小販熱情地招攬客人,一對白髮斑斑的銀色夫妻緩緩地步上二樓。這對老夫老妻又是所為何來?買菜?還是逛街?原來他們是趕來上社教站的電腦課。

這樣的場景已經愈來愈常出現在各鄉間小鎮中,他們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學習。

成效 1. 推廣三年成長7.3倍

這幾年,終身學習不僅成為重要課題,也是邁向已開發國家不可或缺的一環。

教育部在1998年曾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計畫,並定為終身學習年。推行數年後,直到2002年,終身學習終於有了法源依據。

受教育部委託、主持「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的聯合大學副教授王本壯說,台灣群體學習意願較低落,但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的,應該活在群體裡,跟大家一起學習,國民素質才會提升,少數個人的好,並無法增強國家競爭力。

這幾年來台灣推廣終身學習的過程中,社區大學扮演關鍵角色。在教改先驅黃武雄教授等人的號召下,1998年,台北市成立了全國第一所「文山社區大學」,隔年就暴增到15所,目前除嘉義、澎湖縣因經費問題未設置外,其餘縣市都已成立社大,共有76所社區大學、12所原住民部落大學。

社區大學的學生人數(不含部落大學),也從2001年的1萬9902人迅速增加到隔年的4萬9208人,2004年時更達到顛峰,註冊人數為16萬4693人,三年間,學生以7.3倍的幅度擴增。

不過這兩年因陸續有學生修滿128個學分畢業,人數呈停滯狀態,2005年已降為10萬2049人。

但社區大學出乎意料的蓬勃發展後,一個能夠匯聚各方共識的機構便呼之欲出,1999年9月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簡稱全促會)正式成立。

全促會理事長張捷隆指出,社大創始目的在推動「公民社會」誕生,另一項目標則是「解放知識」。雙重理想特質就是祈求知識的重建,並重新定位社會價值觀,最終願景在建立一個能夠內在反省的「公民社會」。

成效 2. 1群人 1系列 1輩子

短短幾年內散布全台灣的社區大學,其服務對象就是社區居民,社區儼然成為形塑終身學習社會最基層的單位。而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生根,從「造產」「造景」,目前已進入「造人」的階段,希望從小培育小孩的終身學習態度。

由於終身學習機構分布各地,缺少橫向聯繫,如何連結現有社會、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相關政府與民間機構,形成有效運作平台,是現階段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也積極推廣「111」理念。包括,一群人的聯繫:社區由一群人所構成,透過彼此聯繫,發現社區的需求,解決社區的問題。一系列的學習:為共同解決社區問題,社區開始產生學習需求,透過學習需求評估、調查後,社區規劃出屬於自己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一輩子的歡喜:社區最瞭解需求與問題,藉由社區民眾的學習過程來解決問題,民眾將能得到一輩子的歡喜。

「串連在地力量、分享學習資源,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建立刻不容緩,」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長朱楠賢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成效 3. 一個傻召來一群傻

一群隱藏於大街小巷、出錢又出力的終身學習志工,正是推動群體學習的重要推手。

以基隆中正社教站的召集人許月梅為例,60歲的她至今還一大早到社教站報到,帶領一群志工婆婆媽媽,宣導終身學習觀念;而苗栗造橋的黃國雄更捨棄高薪的財務顧問工作,當起全職志工,帶領家人、村民一起打造家園;另外,宜蘭二結的陳松根更是馬不停蹄,四處分享終身學習經驗;同樣來自宜蘭的文史工作者莊文生,選擇用「腳」來記錄宜蘭,他踏遍每條大街小巷,當起鄉土文化的解說員。

「我到各鄉鎮去調查研究,看到一群捲起袖子、主動付出的志工,十分感動,」王本壯說。

如果要勾勒終身學習志工的臉譜,可以說是一群懷抱熱情、回饋鄉里的傻子,但這群傻子卻是最原始的群體學習催生者。

如同黃國雄所分享,有個不認識的人每天掃街道,鄰居一開始會用疑惑的眼光看他,直覺這個人可能是神經病,才會沒事掃街道,久而久之,有第二、三個人加入行列,接著一堆傻子出現了,成果就出來了,「但必須有人願意當第一個傻子才行。」

不管多忙,「每個人還是可以利用零碎的一、兩個鐘頭時間,加入學習的行列,有更多居民參與,才能形塑學習型社會,棒棒相傳下去,」許月梅補充說明。

挑戰 1. 政治力成整合路障

然而,終身學習還必須遠離政治,因為政治是推廣社會教育的大路障。

社區幾乎都有派系之分,也是組織動員的基礎單位,一旦有人積極參與社造活動,很容易引起地方人士聯想,設定為假想敵,所以截至目前為止,經營成果良好的社團都嚴格禁止政治活動。

例如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只要有理事擬參與政治,就免去理監事職務;而造橋社區發展協會也不歡迎想從事公職選舉的人加入,黃國雄更堅持不掛任何頭銜,純粹做志工,他說:「這樣省卻很多麻煩事,要推終身學習絕對不能參與政治,否則很難做出成果。」

在這群志工的努力下,終身學習的種子似乎已逐漸發芽,不過距離終極目標仍有一段遙遠的路途,而且南北落差不小,南部多採集體行動,比較容易形成群體社區學習環境;北部大多著重在個人式的學習成長。

「從提案來看,南部縣市比較積極,北部縣市自主性較高,比較難整合成學習體系。有的縣市甚至連提案都不提,我們想拜訪縣市長,宣導終身學習理念的機會都沒有,」正在努力架構平台的王本壯有深深地無力感。

挑戰 2. 有能有心贏在態度

不僅觀念無法具體傳達到每個縣市政府,推動終身學習還面臨另一項大考驗,那就是永續經營的難題。

政府相關部會雖然都有編列終身學習預算,但預算金額並不是直接補助,必須透過提案,經核可後,才能取得補助經費。由於經費來源的持續性與穩定性不高,如何讓終身學習機構永續經營下去,成為社團負責人艱鉅的任務。

莊文生表示,絕對不能將政府的經費當「柴」來燒,要當「火種」來使用,才能薪火相傳。

其實政府機構與社團組織也不斷思考永續經營的課題,最後各界一致的共識是:民眾的「態度」成為終身學習能否持續推廣的關鍵所在。

教育部則喊出「終身學習是一種態度」的口號,希望培養民眾正確的學習態度。

「態這個字,上面是能力的能,下面是心,就是以心為基礎,具有主動、反省學習的能力,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後,『終身學習』的種子就能遍地開花,」朱楠賢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