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深夜,或是出國餓了,大家總會想起泡麵,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台灣泡麵的誕生和日清公司有很大的關係,一九六七年泡麵在台灣的市場上開始販售,台灣國際食品公司與日清公司合作,推出了「生力麵」,由於製作方式簡單,所以各大食品廠商也都加入了生產的行列。(本文節錄自《記憶台灣1》一書,作者:胡川安,麥田出版,以下為摘文。)
「生力麵」一開始推出不像後來給人在健康上不好的形象,反而是衛生營養的食物。然而,當時在市場上的銷售並不好,主因是台灣人不習慣日本的雞汁口味,銷售兩個月後就遭到零售廠商的退貨。
後來透過美國小麥協會的幫忙,利用免費贈送的方法,嘗試讓大家接受。由於當時美國的小麥過剩,加上戰後美國援助日本和台灣,在台灣成立辦事處處理小麥的推廣業務。剛好當時遇到颱風,很多民眾開始了解到颱風天積存糧食的重要性,而生力麵是颱風天最好的備用糧食。
從日本來的生力麵在一九七○年代開始有了本土化的過程,將台灣人習慣的麵食口味和泡麵的生產技術結合,符合在地消費者的口味。
當時推出國人較為熟悉的肉燥麵、擔擔麵、炸醬麵。我們現在想起泡麵就會想起統一肉燥麵或是維力炸醬麵就是泡麵本土化的第一波生產出來的泡麵,也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
早期台灣的泡麵只有麵體本身和調味粉包,後來有了一些油包增加香氣。但在1980年之後,由於軟性罐頭技術的發展,內容物更加豐富,像是大家覺得最為澎湃的滿漢大餐或是一度贊,裡面有整塊的牛肉,而且牛肉麵隨著國人對於牛肉的食用越來越熟悉,也在消費者中獲得歡迎。
泡麵後來因為添加物的關係,原來營養的形象變得沒那麼「營養」,而且在還沒那麼富裕的年代,大家覺得便宜的泡麵就可以飽餐一頓,但等到八○年代之後,愈來愈注重食品當中的添加物,泡麵也增加了一些「健康」的包裝,像是有強調食補的,也有強調健康的。有強調男性飽足感的阿Q 桶麵,也有以女模特兒走秀作為廣告,強調吃了也可以保持纖瘦體態的Q cup。
泡麵接著推出杯麵,讓大家直接買回去沖泡,更加容易,在外宿的學生族群中得到很大的歡迎。日本的杯麵據說是日清的創辦人安藤百福在開會的時候,看到有人用杯子泡泡麵而發明出來的,本來沒有很熱門,但有次發生人質挾持事件,警方在圍捕的過程與歹徒僵持了很久,直播的畫面中出現警察以杯麵作為宵夜的鏡頭,讓杯麵大為流行。
解嚴之後,台灣和世界不同國家的來往越來越密切,九○年代先是日本的影視文化,2000年之後則是韓國的偶像劇,都讓日、韓的泡麵口味也進到了台灣,甚至很多商場都直接賣起進口的泡麵,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台灣感受到外國的口味。
相對於台灣稱作泡麵,在中國則是方便麵,而且最大的經營者還是台商頂新的「康師傅」,2002年在中國以衣錦還鄉之姿回到台灣,讓當時台灣的泡麵品牌相當擔心,尤其是統一集團。相較於外來者,「統一麵世界」下的眾多品牌則是強調本土,拉緊台灣人的認同感與歷史發展。
泡麵已經成為台灣與日本每個人餐桌上的重要記憶,在夜晚飢餓的時候,在沒有錢買下一餐的時候,我們人生很多的時候都有泡麵,伴隨著我們一起長大、一起經歷過很多時刻。
晚上追劇或是加班的時候,所有店都關了,今晚來碗來一客、阿Q、滿漢大餐,還是奢侈點,來碗日、韓進口的泡麵,3分鐘的魔法,就可以讓飢餓得到緩解,一天的疲累得到慰勞。
(延伸閱讀│宵夜就是要吃泡麵:煮泡麵該先放麵塊或調味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