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其他情緒,所有的尷尬場面都需要「他人」的參與,當我們感到尷尬時,我們心中的自己,與我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貌產生差距,大腦會發出不穩定的訊號,讓我們對社交產生焦慮。但事實上,尷尬反而為我們的人際關係開啟一扇窗,它暴露了我們的脆弱,卻也讓我們顯得更真實、更完整、更容易親近。(本文節錄自《良性尷尬》一書,作者:亨娜.普萊爾,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是全球聞名的電影巨星,拍過一部又一部賣座好戲,代表作有《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系列、《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等等。
她在短短幾年之內達成一連串成就,除了入選《時代》(Time)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之外,還囊括天底下每一座獎項:奧斯卡獎、金球獎、觀眾票選獎,連青少年票選「最佳喇舌」獎都不放過。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她漂亮得不得了。
嗯哼,我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
按照社會科學法則,像這種連年長居人生勝利組的人,大多數人應該不喜歡她。歷史證明:愈成功的人愈容易招來羨慕和嫉妒。所以,看到有人以彗星般的速度直奔成功,我們(好啦,我)會覺得自己十足是個廢物。
一邊是珍妮佛.勞倫斯,另一邊是我這個出身德拉瓦州(Delaware)的巴基斯坦裔笨拙女子,要怎麼比?
但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珍妮佛.勞倫斯人氣最旺的時候,大多數人也不討厭她。
我們喜歡她。
YouGov是全國性評等服務,可以對幾百萬人進行調查,估算成千上萬種事物受歡迎的程度。不論是品牌、公司或人(如珍妮佛.勞倫斯),都可以透過YouGov一探人氣。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珍妮佛.勞倫斯的分數直衝天際,對她勾選「不喜歡」的人只有9%。
為什麼我們覺得她這麼討人喜歡、這麼有吸引力,對其他美貌、名氣、財富、天分和她不相上下的人卻沒有這種感覺,反倒覺得他們像另一個星球的人?
簡單來說:因為出糗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
雖然勞倫斯早年也曾努力表現優雅,但她似乎就是展露不出老派好萊塢女星那種雍容華貴。
2013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時候,她走上舞台領獎卻絆到禮服,跌了一跤。她自嘲說:「你們起立鼓掌,一定是看到我跌倒,覺得我可憐吧?真糗,但謝謝大家。」
她經常笨手笨腳、邋邋遢遢、粗枝大葉,還老是出糗。有一次接受吉米.法倫(Jimmy Fallon)訪問,她說自己天生就是大剌剌的個性,對於有人說這是她刻意塑造的「人設」,她深感無奈。事實上,她坦言自己經常為外在表現感到丟臉。
但經過幾年歷練,勞倫斯學會擁抱自己比較不優雅的一面,把尷尬時刻當成有意義的插曲,不再迴避,反而接受它們是自己天性中珍貴的一部分。
我大半輩子拚命隱藏不甚端莊的人格特質,全力掩蓋他人眼裡的缺點,勞倫斯卻大大方方公開展現。
這招有用。
(延伸閱讀│「希望獲得別人肯定」的心情愈強烈,你就要注意了!)
2012年,IndieWire評論網說勞倫斯在螢幕下「平易近人,謙虛而不做作」,感覺像我們的一分子。她舉手投足間流露的自信並不令人望而生畏,反而讓你覺得自己或許有朝一日也做得到。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覺得她這樣大方面對尷尬真的很不錯。
珍妮佛.勞倫斯不是孤例,她和我們敬重的商業巨星沒什麼不一樣,與莎拉.布雷克利(Sara Blakely)、蓋伊.拉茲(Guy Raz)、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基本上是同一類人。
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常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只不過談的人不多:他們都懂得在兩個自己的落差之間找到出路。
哪兩個自己?一個是他們眼中的自己,另一個是別人實際看到的他們。他們不掩飾這兩種自我意識的衝突,反而擁抱尷尬、歌頌尷尬。
即使你姑且同意我的看法,但一個人事業心愈重,似乎就愈難忍受自己陷入尷尬。我們對尷尬避之如瘟神,總是不計代價全力抗拒。多年以來,許多人已經相信尷尬和自信是互斥的。
但研究結果出人意表。透過研究和20年的專業經驗,我發現:在你眼裡最有自信的人——最令你仰慕、敬佩、著迷的那些人——往往也是最尷尬的,內在和外在都是。他們只是找到了善用尷尬的辦法,學會與尷尬為友。
他們似乎並不自負,而且也有笨手笨腳的時候。但他們的尷尬讓我們覺得自己能向他們學習,與他們一同成長。他們讓我們一下子放鬆下來。
對我們來說,他們願意讓我們看見笨拙的一面,是一種原始的、幾乎可以說是動物性的自信。他們面對尷尬的自信是堅實的自信(grounded confidence),與他們願意承擔的職涯風險大小直接相關,而這種勇氣已經為他們的事業帶來回報。
(延伸閱讀│人過了30歲,就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相由心生」原來有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