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土城裝訂廠工作的卓聖峰,正在操作裁刀機器。儘管他的左手拇指比右拇指大了點,動作卻十分俐落,再低頭一看,左腳拇指竟少了一截。
原來五年前,卓聖峰的左手拇指被裁刀切斷,經長庚醫院整型外科施以顯微重建手術,將腳趾接到手指,奇蹟發生了。
這樣的奇蹟不只發生在卓聖峰一人身上,還有人接受同樣的手術後,能夠開火車、當外科醫生、牙醫師,國外也有人因此過著正常生活。
英國一名21歲的學生,左手中指斷了,經過接合,竟然可以再彈鋼琴;美國一名護士恢復左手功能,又重返職場。
醫界奇蹟,頻締造世界第一
原來,帶領長庚顯微重建手術團隊的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魏福全,每到海外講學,就有外國人的命運開始改變。
今年61歲的魏福全,濃眉大眼,外表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渾身散發十足活力。
他正是讓奇蹟一再在不同人身上出現、也讓台灣醫學界締造世界第一紀錄的關鍵人物。
26年來,他帶領的28人顯微手術團隊,陣容全球最大,設置的24床加護病房,規模也創下世界第一。
魏福全改良斷指接合、腓骨骨皮瓣、穿通枝皮瓣等三項手術,不僅降低截肢機率、恢復傷者肢體功能,成為國際標準教材,完成的1萬3000件案例,更居世界之冠,成功率高達98%的傲人紀錄,改寫整型外科發展史。
多年來,魏福全團隊已經成功地把1835根腳趾接到1600名傷者手上,大腿腓骨骨皮瓣移植到1600個病人,為3000名傷者接合手腳,這樣的成績傲視全球,歐美先進國家都比不上。
成功推手,史上最有貢獻之列
在世界醫學執牛耳地位的美國整型外科醫學會,去年首度選拔「世界整型手術創新獎」,魏福全通過嚴格審核而獲獎,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還因此在12月底送他一座金牌獎。
這項創新獎相當於顯微重建手術的諾貝爾獎,得來不易。整型外科醫學會第一次檢視近500年來、1萬4000筆整型發明、創新手術,最後選出史上20名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醫師。
細數20名獲獎人,從16世紀發明皮瓣移植的義大利醫師、到21世紀有「顯微手術之父」美譽的美國醫師,其中十人已經作古,六人退休,只有四人仍在執業,服務病患。
在以歐美為主的獲獎者中,黃皮膚、黑頭髮的魏福全是唯一的亞洲人。
走進位於林口長庚醫院的顯微手術加護病房,經常可看到魏福全站在病床旁,交代團隊妥善照顧病人,年輕的住院醫師則擠在一邊,仔細聆聽,記下重點。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造就今天的我,我要感謝老師羅慧夫院長,」滿臉笑容的魏福全談起自己的成就,顯得相當謙虛。
高雄醫學院畢業的魏福全,是家族中的第一個醫師。
1979年,顯微手術才開始發展,當時的長庚醫院院長羅慧夫鼓勵他到加拿大學習,1981年他學成歸來,便在長庚設立顯微手術中心,從此展開20多年的治療傳奇。
1983年,一場亞洲外科醫學會在台北舉辦,羅慧夫要他上台報告,面對知名的醫師,他很緊張,後來從交流中知道自己不輸國際水準,才逐漸建立信心。
「我有追求完美的精神,」魏福全憑著追求卓越、自我鞭策的衝勁,不斷提升專業。
過去的接合手術,總要切掉整個腳趾,但是,魏福全經過改良,只切下第一截,就能接上手指,光是這樣的創新,就能讓傷者行走便利。
「我要感謝病人!」除了感謝恩師栽培,魏福全也將成功歸因於病人。
威名遠播,哈佛教授來取經
原來1980年代,台灣正值經濟起飛,職業傷害和車禍頻傳,許多人在工作和上班途中受傷,魏福全在自我超越的驅使下,完成一件件艱難手術。
1988年以後,他數度在國際研討會得到讚揚,自信更強了,與國際接軌成為他的心願。
1990年代中期,魏福全團隊的手指接合、腓骨骨皮瓣手術發展完臻,連口腔癌病人的下頷骨也能接合,還可以種牙齒,讓病人重生,由於經驗豐富,也累積全球最多的案例。
1995年之後,團隊更進一步,發展穿通枝皮瓣,從腹部、大腿取下大面積皮瓣,修補骨折、受傷部位,平均一年做600到700件案例。
其實早從1984年開始,魏福全改良的斷指接合術就已吸引歐美醫師來台學習。
23年來,56國的主治醫師、教授、副教授紛紛前來取經,搶著當魏福全的學生,至今已超過700人次來台灣學習,而且一待就是最少一年。
連美國顯微手術醫學會理事史考特.李文(Scott Levin)教授也在其中,這不但是亞洲第一,也在國際上破了紀錄。難怪哈佛醫學院的教授都說,要學顯微手術,得到台灣的長庚醫院。
來台學習的醫師中,又以韓國人最多。
「台灣婦女慕名韓國的整型外科,卻不知台灣才有國際級的團隊!」王永慶長子、也是宏仁集團總裁的王文洋曾經忿忿不平地指出。
「住院的時候,每次都有不同國籍的醫師對著我的手、腳猛拍照,」病人卓聖峰也回憶。
已經在長庚實習一年的英國醫師克里斯.瓦利斯(Chris Wallace)說,自己就是衝著「長庚」之名,才到台灣。
他表示,Fu-Chan Wei(魏福全英文名)在國際赫赫有名,世界都知道長庚顯微團隊的技術是全球之冠,國際上重要的整型外科刊物,隨手一翻,都能看到「長庚」二字。
醫療團隊,不比賺錢比論文
魏福全屢屢有創新手術,至今已發表400到500篇論文,替美國教科書撰寫40個章節,主編過八本書,還到40個國家的醫學中心擔任客座教授、成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他難掩興奮地說,最權威的《整型外科顯微重建手術》月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在這20年,就刊登長庚200篇論文,這幾年幾乎每一期都有刊載,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跟得上。
不忘恩師羅慧夫提攜後進,魏福全學會了不藏私,將一身技術對團隊醫師傾囊相授,「我喜歡和團隊一起分享成就!」他笑呵呵地說。
數一數,長庚醫院從北到南,魏福全至少培育四名醫師,他們的乳房重建術與手腳接合術,早就都已到達國際水準。
長庚顯微重建外科主任鄭明輝回想,能走進國際醫界,是魏福全引領。
「他發掘我的潛能,引薦我到美國學乳房重建,」鄭明輝的語氣滿是感激。
鄭明輝從乳癌病人的肚子,取下穿通枝皮瓣,經過重建,切除的乳房外觀變得自然,八年來已經累積300多個案例,改變台灣舊有的治療方式,解決病人痛苦,還因此成為亞洲第一個得到美國整型外科醫學會Godina獎的醫師,如今,病號排隊至少得等上半年。
「林志鴻接合手腳的技術是世界第一!」而另一位徒弟、外傷中心主任林志鴻,聽到魏福全的讚許,倒有些不好意思。
加入團隊15年,全世界內視鏡顯微重建手術論文只有22篇,林志鴻就發表四篇,還到十個國家示範,他很感謝魏福全教導,「老師常把整頁文章刪掉,要我重寫,壓力好大!」
魏福全的醫療團隊存在良性競爭,「大家不是比誰賺得錢多,而是比誰論文寫得多,」鄭明輝說。
如果魏福全發現學生有好論文,便警惕自己不能落後,在他的觀念,學生要趕過老師,團隊才能進步,因此,競爭是必要的,很希望學生都超越自己。
顯微團隊和國際接軌,吸收新知,才能保持領先,因此一有機會,魏福全就帶著醫師參與國際會議,也和世界各地重量級醫師往來密切。
每次國際會議上,座位安排、拍團體照,他總在最中間、最前面,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他還會擔心別人趕上,憂心論文發表數不是世界第一。
經驗傳承,奉獻使命青出藍
看到30年前在一般外科跟著實習的總醫師有如此成就,長庚醫院院長陳敏夫與有榮焉。當年魏福全走上顯微手術的路,陳敏夫曾開玩笑告訴他,「接上的手指不要不能用,」如今,這番成就讓他頗有青出於藍的感受。
顯微手術耗費時間,每次手術,醫師要站8到12個小時,對體力是種考驗,魏福全說,25年來服務1萬3000名病人,計算所有的手術時間,相當於11年不眠不休,可是,看到病人能再次正常生活,一切辛苦都是值得。
相較顯微手術的辛勞,健保給付只有2萬4000元,割雙眼皮、隆鼻的美容整型屬於自費,就顯得好賺,不少醫師爭相開業,「這的確是種誘惑,」外科部副部長鄭勝峰說。不過,他認為,醫師要有使命感,如果沒人接合手指,傷者怎麼辦呢?
三次到越南義診的鄭勝峰,則難忘民眾感激的神情,他說,那是錢買不到的。回想當年被魏福全的奉獻精神感動,才加入整型外科,「前輩在前面衝,我們緊跟在後,」對自己的選擇,他從不後悔。
提攜後進的魏福全,已是國際級大牌醫師,他想起多年前景仰「顯微手術之父」哈利.邦奇(Harry Buncke),讀了他所有論文,然而,每個國際會議,邦奇周圍都擠滿人,很難和他說上話,便趁機跟著上廁所,抓住機會在廁所裡交談,讓邦奇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他依然記得當時隔絕在外的感受,每參加國際會議,就留意遠處那些無法靠近,卻投來景仰目光的外國年輕醫生。「你有問題要問我嗎?」他會主動走上前去。
顯微團隊強調經驗傳承,即使已是世界第一,魏福全仍希望再創高峰,可以想見,未來他們將會有更多創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