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對身體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一位MIT的哲學教授,在35五歲陷入中年危機。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獲取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本文節錄自《中年哲學》一書,作者:基倫.賽提亞,春山出版,以下為摘文。)
人生是一連串的計畫,完成一件之後就拋在身後,數量慢慢增加。未來只會帶來更多我在過去已經歷過的那些成就和失敗。它與我已經過去的生活唯一的區別,只在於數量上的不同,只不過是活動的持續累積罷了。
工作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私人生活中的各種傳統里程碑:第一個吻、第一任女友、失去童貞、訂婚、結婚、生孩子、為孩子包尿布、養育他們直到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然後看他們展開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諧星史都華.李(Stewart Lee)所謂的「人生樂事真是有夠沒完沒了」。
這些成就對我很重要,但每一項都是苦甜參半:滿懷渴望、努力追求,而終究在完成之後感到失落。這件事結束了,接下來呢?
一再重複與徒勞無功的感受,以及渴望滿足後的空虛:我不是唯一有這些感覺的人。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感覺,深陷於中年的各種追求中,一項接著一項,不停思索接下來要做些什麼。
我們是中年危機的典型受害者,努力實現那些看似值得追求的目標,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內心卻常感焦躁不安,且難以滿足。
無論哲學探究在解決問題或是滿足那些我們本來不需要、甚至沒有會更好的需求等方面有何作用,它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儘管並非只有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
我的問題並不在於錯失或者出錯:它們是渴望未被滿足的兩種形式。我的挑戰也不在於遇到挫折,而是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這正是令人困惑的地方,即成功有時候看起來可能像是失敗。
無論這種空虛感與面對死亡之間是否有深刻的連繫(對我來說,它們確實緊密相連),總之,在生命篇章中的這一連串成就,總是伴隨著某種空虛感,即使我能永恆或不朽也無法消除這種對人生的懷疑。無論追求一個接一個崇高目標有什麼錯,努力延續這種追求並不能治癒其中的問題。(延伸閱讀│跟性別、收入與婚姻無關!為什麼我們逃不過「中年危機」?)
關於中年危機
我承認有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奢侈,內心不免感到一定程度的內疚與慚愧。我為什麼不能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抱持更多的感恩?但這就是我的人生。我正身處於U形曲線的低谷,需要有人幫助。說不定你也和我一樣。
關於盡頭
一直以來,人生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到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望見道路的盡頭。」
關於存在
人生的矛盾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
關於錯失機會
擁有選項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會懷念那些曾經擁有的選項:這是懷舊情感存在的原因之一。但這種價值很容易被高估。如果以為擁有選項就能彌補選擇後的結果不盡理想,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傻氣。
關於後悔失落
失落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但對於這種感受應該接受,而不是試圖消除。欣然接受你的失落,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豐富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關於生命有限
無論多麼痛苦,我們都可以逐步學會接受死亡。你現在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在經歷過父母或朋友去世後,你將學會如何放手,而你我有一天也都必須對自己放手。
關於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並不是尋常生活的中止,而是一種沉浸於其中的方式。努力活在當下的光環裡──這可以化解你的中年危機,克服那種重複與徒勞的感覺,以及迷失方向與自我挫敗的感受。(延伸閱讀│你的人生巔峰是幾歲?松浦彌太郎:40歲最該做的6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