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日搖滾到初春香火,雲林縣的觀光魅力正從偏鄉海岸吹向國際舞台。雲林縣觀光處將北港媽祖信仰、三條崙海洋音樂季與成龍濕地生態藝術巧妙串聯,結合風土文化、地方創生與綠色運具,實踐「香客轉遊客、遊客變常客」,創造高效益的觀光產值,為雲西沿岸城鎮注入豐沛生命力,並推動台灣觀光版圖的全新想像。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府積極發掘在地文化、自然生態及產業特色,如森林療癒基地、海洋音樂季與濕地環境藝術節,不僅吸引遊客,也創造多元在地就業機會。縣府透過培育在地導覽人員、推動綠色健康旅遊及社區互動,提升了地方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活力,更是賦予地方世代永續泉源的關鍵所在。
台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北港朝天宮,每年吸引萬千信徒參與遶境與進香,而雲林更是「全台瘋媽祖」的核心地區,與大甲、白沙屯並列台灣三大媽祖進香盛事。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處長表示,我們看重雲林信仰文化背後具備龐大的經濟潛力,並積極將「瘋媽祖」轉化為「體驗文化」,推動「上半年瘋女神」觀光行銷策略,期盼香客完成祈福後,更願意停留、消費,規劃深度旅行。2025年上半年,雲林觀光人次突破2,198萬,突破2024年全年度紀錄!其中宗教文化活動為最主要動能,見證香火不僅凝聚信眾,更是促進地方觀光的厚實基礎。近年來,雲林縣府厚植觀光亮點,擘劃從海岸到濕地的魅力拼圖,雲西沿岸的麥寮、台西、四湖、口湖、水林及北港等地呈現多元觀光面貌。走進口湖成龍濕地,旅人能看見隨潮水變化的藝術裝置與候鳥群影,濕地生態與藝術展演在此交融,成為最能代表「人與自然共生」的景點。夏季來到四湖,三條崙海水浴場因雲西海洋音樂季而熱鬧非凡,海浪與樂聲齊鳴,讓這片曾經靜謐的海岸線成為青春與活力的象徵。
從水林一路到北港,縣府推動的「開台路徑」則以文化歷史為主軸,將進香路線打造成「台版朝聖之路」,為信仰更添人文意涵。而在台西、麥寮一帶,則可體驗漁港日常、老街風華與紅磚聚落,或是在泊子寮的潮間帶親身感受漁村手作的樂趣。每個地方小鎮的創生魅力,都足以讓遊客慢慢品味雲西日常,拼湊充滿文化底蘊的觀光地圖。
深耕地方策略 從單點到廊帶的觀光工程
陳壁君處長提到,事實上,雲林縣政府的觀光策略除了深耕單點建設,更積極串連完整觀光廊帶。以「1621 開台足跡--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與「香客轉遊客」為策略核心,整合宗教活動、地方創生、綠色運具與低碳旅遊,將零散的景點化為具有特色的路徑。
例如,在雲西海洋音樂季中導入Moovo公共自行車,讓旅客能以低碳方式串遊濕地、聚落、老街,形成「移動中的觀光體驗」。此外,「1621開台足跡計畫」挹注2.2億元經費投入文化觀光的軟硬體建設,讓信仰與遊憩互補,真正讓遊客不只「來拜拜」,而能「留下來走走」,成為雲西觀光策略的最大突破。
當雲林縣持續締造「遊客變常客,來者都是客」的效益,也促使地方經濟上績效亮眼。根據雲林縣府數據,雲林觀光人次自109年突破千萬後,每年持續增長,113年已破兩千萬,114年上半年就達2,198萬人次。當遊客願意延長停留,消費在地美食、住宿、文化體驗,創造地方創生與產業經濟效益—北港老街糕餅業、口湖漁產加工、在地文創品牌等,都因此拓展新市場。可以說,「香客轉遊客,遊客變常客」的策略正是讓宗教熱潮轉化為長期穩定的經濟循環,助攻地方創生。
低碳永續四大園區帶動雲西未來
陳璧君表示,展望未來,我們逐步規劃「山海平原四大園區」,以系統性方式推進觀光布局。「北港1911 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從昔日糖廠轉型為厚工學的文化基地,透過展覽與職人精神的再現,吸引年輕世代走進地方。「四湖三條崙海洋生態園區」則以四湖海岸與保安林為核心,結合生態教育與遊憩體驗,成為自然旅遊的重要據點。「虎尾建國眷村文化園區」、「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園區」則分別帶出人文歷史與山林療癒的價值,共同構築出完整的縣級觀光架構。此外,雲林縣府強調「綠色旅遊」與「低碳旅遊」,從四湖海岸植物園到黑森林自行車步道,從 Moovo公共自行車到台灣好行雲西線,讓旅人以環保永續的方式感受土地之美。
隨著永續旅遊、文化行銷與地方創生持續深化,雲林的觀光不光是消費行為,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與地方記憶的重塑—不只是媽祖庇佑的傳奇,更是地方蛻變、邁向國際的實踐之路。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