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的面試建議行不通,現有的工具都不管用?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方法都沒有告訴你面試最重要的事在於「認識自己」。面試是深入認識雙方的一場專業交流。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只有最適合彼此雙方的溝通方法。(本文節錄自《面試的科學》一書,作者:安娜.帕帕利亞,天下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求職面試方式,遺憾的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好好的展現自己。有些人會淡化自己的優勢,有些人會說謊,有些人則是會發揮魅力。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工作經驗、種族或道德缺失無關,而是與他們獨特的面試風格有關。
透過研究,我發現人們主要有4種面試風格,定義這些風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出面試時每個人考量的優先事項:
面試沒有唯一的正確方法。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誰,以及如何以最清晰、自信和真實的方式展現自己。
例如,不是每個人在面試時都希望被喜歡。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希望被人喜歡,但在面試時,讓人留下好印象比被人喜歡更重要。
每種面試風格都有獨一無二的方式讓人留下好印象:
這為每種風格帶來不同的面試體驗。
你的面試風格不只描繪你在面試中的身分和給人的印象,還有你如何看待面試,以及面試對你來說整體感覺是什麼:
你的風格不會因為你為面試做了多少準備工作而改變;它不是取決於你的工作類型、你的種族或你的性別:不是所有工程師的面試方式都一樣,就像不是所有非裔美國人的面試方式都一樣(我們有資料為證)。(延伸閱讀│工作「含金量」是離職談判籌碼:但別在老闆面前表現「這態度」)
你的面試風格就像你的個性,穩定而且可以預測,但你的個性也並非一成不變,關鍵在於你如何發揮自己的特質。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面試風格,就像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個性一樣,但你可以改變面試風格,利用自己的優勢,表現得更好。
你的面試風格是你的天生傾向,卻不是無法改變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試風格,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基本風格,或是我們偏好的風格,我們就能更確實的調整行為,並保有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面試風格評估與一般通用的性格測驗不同:面試風格評估專門評估你在面試中的表現,而不是你在其他場合中的表現。
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環境,人格特質的某些方面通常不會改變,例如內向與外向: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外向,那麼你在面試時很可能也是如此。
但有趣的是,有時候人們在面試時會有所改變:內向的人偶爾會敞開心扉,一些外向的人則是會出人意料的沉默寡言。
身為招募人員,我曾經多次目睹這種情況。這正是我們無法完全確定的部分,後來我們把它稱為「面試效應」。在面試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表現得大方健談的人,但錄取之後,他們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反之亦然。
雖然我過去就有預感面試表現無法準確揭示一個人的個性,但現在我有一些科學證據證明,面試會改變人的行為。
面試是一個人為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某個人有你想要的東西,那是一份工作或升遷機會,你需要以某種方式來得到這些機會。而每個人在面試時採用的「策略」會因人而異。
在指導過數千名客戶之後,我總結出以下兩個真理:每個人的面試表現都可以改善;練習得愈多,就會做得愈好。我從未見過有人變得更糟。每個人都有能力把面試做得更好,每個人都有成長的空間。
沒有哪種風格的人天生就更懂得自我覺察。無論身為招募經理還是求職者,沒有哪一種面試風格在面試中一定會表現得更好或更成功,也沒有哪一種風格更具有外部優勢或先天優勢:我過去抱持的那些信念,都是我的偏見。我發現,我們都認為自己的面試風格是最好的。我們的偏見源自於我們的偏好。
我們都喜歡跟與我們有相同面試風格的人面試。就像多年前的我一樣,我不想雇用一位無法與我「產生共鳴」的會計師。
當我們面試到「說我們語言」的人時,我們感覺最舒適、最有安全感,但我們的偏好正是阻礙我們的最大障礙。我們可能因此忽略優秀的人才。
知道自己的面試風格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的偏見,而了解這4種面試風格可以讓你面試別人時表現更好,而不是只有在面試與你擁有相同面試風格的人,才表現良好。(延伸閱讀│職場溝通黃金法則是「停頓」?適時「沉默」展現的5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