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把人類追求幸福的目的界定為「為了讓自己感覺爽」的奇妙說法。但現在科學已經認識到,真正驅使我們追求快樂的,往往不是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件本身,而是追求快樂可能得到的潛在獎勵或正面回饋。(本文節錄自《放意人生》一書,作者:麥克・魯克,奇光出版,以下為摘文。)
很多人都將「追求幸福快樂」當成努力不懈的目標,我也是對這壓力鍋做出回應的其中一人。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也像許多人一樣踏入量化這個願望的陷阱,我會把帶來快樂體驗的各個層面量化。舉個例子,我喜歡冥想。為了「增進」我的冥想體驗,我買了一台能測出神經反應的設備,這樣我就可以測知我的冥想有多「好」。
然而,這種體驗很快就變質了,因為裝置軟體不斷督促我進行改善,而不是讓我簡單享受冥想體驗。就如現今人類做很多活動,但我們都受到鼓勵使用app和小工具來追蹤生活的各層面,從睡眠、運動,到與愛人親密的天數等私密事情都要計算一下。
我們不是按照自己方式享受這些活動,而是將它們轉化為可供分析的統計數據。我們將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比較,同時也將自己與隔壁的老王比較。
我們糾結在當前狀態與偶然欲望之間的差距,但這些差距很可能只是偶然的問題。但若我們想走向真正能滋養我們、能幫助我們成長的有意義經歷時,幸福變成了海市蜃樓,遠遠地看還滿清楚的,可一旦我們到達,就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只能再次從地平線上搜尋,最後變成無限循環。(延伸閱讀│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太多: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的)
這不是你的錯:科學表示,情況對我們不利
我們的大腦程式從一開始就設計成專注於現況與期待幸福之間的差距。學術界用來描述快樂體驗的專業術語是「享樂」(hedonic)這個字,當我們談論享樂體驗時,通常有兩個組成要素──預期的快樂和最終的快樂。
過去的科學認為,人類行動的主要動力是為了追求完美的愉悅──這是把人類追求幸福的目的界定為「為了讓自己感覺爽」的奇妙說法。
但現在科學已經認識到,真正驅使我們追求快樂的,往往不是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件本身,而是追求快樂可能得到的潛在獎勵或正面回饋,以及當我們的期待沒有落空時,隨之而來的良好感覺。
原因有三:
一、我們會期待
如果你之前讀過幸福相關的文章,很可能聽過多巴胺(dopamine)這個物質。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有個更常見的別名「快樂荷爾蒙」,因為發現之初就認為它可以幫助我們體驗到愉悅、快感。但正如神經學家布萊克・波特(Black Porter)在回答我的採訪時所說,「多巴胺快感的故事在目前的神經學領域幾乎快消失了。」
科學家研究多巴胺時注意到一些讓人驚訝的事:多巴胺激增的時刻是在我們做快樂的事之前。我們曾認為要體驗快樂和愉悅,多巴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現在我們知道,那種強烈感覺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期待。
事實上,期待與快樂感受根本沒有必然連結。現今科學家認為,多巴胺的演化目的是在提高你的興奮程度,讓你為意想不到的事做準備。
至於「這件事情」本身的品質如何?多巴胺不在乎。現在,多巴胺也被認為與追求目標有關,它為我們衝向終點提供動力。
在多巴胺的推動下,我們興之所至地追求幸福,而不是真正享受幸福本身這個禮物。在設計上,想緩解這種渴望本來就被設定為不可能。因此,我們覺得自己就像坐在倉鼠跑步輪上,科學恰如其分地把它稱之為「享樂跑步機」。
類似的相關術語還包括: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享樂相對性(hedonic relativism、幸福設定點或幸福原點(happiness set point)。
這些概念在在顯示,生活變化和事件會對我們的幸福感受產生影響,而我們傾向高估這些影響。通常情況下,一旦改變的事物變成熟悉的事物,我們的幸福感就會回到我們各自設定的「原點」──與改變之前我們既有的幸福水準相同。我們並不比以前更快樂,所以我們又開始追求更多東西。
在享樂跑步機上還有另外兩個「欺騙人類的花招」,讓幸福變得更加難以捉摸。(延伸閱讀│「人生是有頂峰也有低谷的旅程」100歲藥師奶奶的10個療癒處方)
二、我們會適應
人生中的任何結果,無論好壞,通常影響有限,對我們主觀認定的幸福感受都是暫時的。當我們自以為抓住幸福的時候,幸福就會溜走。
幾十年來科學界一直用「適應水準理論」(applying adaptation-level theory)來探知為什麼美好事物不會持久,但真正引起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學家在197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者布里曼(Philip Brickman)、科茨(Dan Coates)和賈諾夫-布爾曼(Ronnie Janoff-Bulman)針對彩券中獎者做了一番研究。
他們發現,人生可能出現某些讓人驚奇、意想不到的經歷──例如中樂透,當下生活會暫時充滿興奮感。但我們有適應的傾向,最終會適應新的現實,回到我們最初習慣的幸福預設水平。
事實上,當我們不以理性思考的態度面對不斷變化的境遇時,我們依然會變得不快樂,只要新的併發症出現了(例如,中樂透之後出現了想要分一杯羹的朋友和家人),或出現了新的問題要處理(就像饒舌歌手Notorious B.I.G. 唱的,「mo money,mo problems──沒錢,沒麻煩)。
好消息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對於樂透中獎者來說,也不會失去所有希望。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吸收好運,我們確實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如果你中了樂透,只要有正確的工具,仍然可以「智取」適應水平。
三、我們會比較
快樂感受往往與我們的實際經驗關係不大,卻與我們與他人經驗比較後出現的認知有關。
我們對幸福的看法絕大部分取決於共同經驗。以此看來,幸福就像集體幻覺。無論何時何地,共識現實出現的當下,我們就會把自己經驗的現實與他人經驗的現實進行比較。
例如,法國做過一項社會人口學研究指出,如果人有選擇,他們通常要的不是抽象意義上的「更多」,而是比周圍的人擁有更多。(延伸閱讀│你是不是朋友圈裡最窮的人?人生贏家是賺到「這金額」的人?)
研究人員詢問研究參與者希望選擇下列哪一項:一種是自己的智商為110,而周遭他人的平均智商為90;另一種情形是自己的智商為130,但他人的智商則為150。
研究參與者多半選擇第一項,儘管自己的智商較低。其他狀況也是一樣的,若問參與者想要有幾週假期,一種情形是當別人放假兩週時,自己放假四週;另種情況是自己可以有六週假期,但別人卻有八週假期,研究參與者多會選擇四週假期。
進化機制根生蒂固在人類身上,讓我們偏好選擇享樂跑步機。你終於休假了,但休假並沒有像你想的那麼快樂,因為它沒有達到羨煞眾人的效果。你終於獲得晉升,但隨著你適應新角色,你的喜悅逐漸消失。更糟的是,你發現那根本不是你期待的。
你的孩子享受著節日禮物帶來的興奮,但當他們將自己的好運與表弟比較、發現運氣更好的表弟恰巧收到更酷禮物,他們的世界就會崩潰。
經驗的正向感受是短暫的,我們會回到原來的狀態,那個令人討厭的幸福設定點,甚至會讓你感覺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