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墊是席夢思,跑步聲是白噪音,大陸年輕人突然崇尚起在24小時健身房裡過夜,變成新流行。純粹只是就地躺平,卻能「踏踏實實眯一覺」,引發社會熱議。阿里巴巴、京東、美團也紛紛開起「窮鬼超市」,一夕之間席捲各大城市。
內地銷量最大的文化雜誌《三聯生活週刊》報導了年輕人「窮鬼消費」的新現象:「辦一張兩百塊的月卡,就能舒舒服服地刷卡入住健身房,晚上還能去淋浴間裡洗個澡,好比大酒店。」200元人民幣的月費,不到新台幣1000元,簡直是超低價。
這種「窮鬼連鎖健身房」近期異軍突起,門店總數迅速突破2000家,開到40多個城市,與北京、上海的高檔健身房陸續倒閉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
像是樂刻健身,便以「99元三節私教課」的優惠價格,征服了年輕人。這裡除了能運動,還可沖澡、提供置物櫃放電腦雜物,更不限制客戶長時間駐足,運氣好的話,睡著後會有暖心的健身教練幫忙蓋被子。
「樂刻能火,正因為它已讀懂了『窮鬼』的尊嚴。」《三聯生活週刊》指出。「窮鬼消費」一詞,雖在近期被媒體廣泛報導,但其實早在2023年就已經在中國開始風行了。
這股風潮的興起,主要是受到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就業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年輕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消費心態變得更加保守和理性,不再追求品牌和面子,而是把高CP值放在首位。順應年輕一代價值觀的轉變,連麥當勞、肯德基等,都推出了超低價的「窮鬼套餐」。
阿里巴巴也開起「窮鬼超市」
窮鬼消費到了2025年,除了窮鬼健身房崛起之外,還有一種「窮鬼超市」,也在一夕之間席捲各大城市。
外賣平台美團,開出第一家硬折扣超市「快樂猴」,開幕當天排隊人潮洶湧;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超市,突然改名為「超盒算NB」,變身為平價版社區超市。京東則在創辦人劉強東的故鄉、江蘇宿遷,火速連開4家5000平米的折扣超市。
根據社群平台上流傳的影片,窮鬼超市裡的商品的確「便宜得不像話」:30顆雞蛋要價9.9元人民幣,換算下來,1顆雞蛋大約1.4元新台幣。24瓶礦泉水要價7.99元人民幣,相當於1瓶水也是只要1.4元新台幣。
此外,14.99元人民幣能買5公斤麵粉,5公升大豆沙拉油僅需39.99元人民幣。有位一家之主在窮鬼超市採購了一家五口一個月的生活物資,竟只花了327元人民幣,不到新台幣1500元,家長直呼窮鬼超市是「為打工人續命」。
窮鬼消費風潮再度來襲,反射性會聯想到大陸經濟發展是否不景氣?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為5.2%,高於市場預期的5.1%,經濟表現其實尚可,只是一般民眾普遍無感。
便宜貨的背後:高效供應鏈
窮鬼超市裡難以想像的便宜貨,一方面凸顯了大陸生產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卻是商品供應鏈高效運作的印證。
以大陸窮鬼超市「一哥」、樂爾樂為例,年營收超過5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126億元),被微信公眾號《供應鏈範式》稱為「披著零售外衣的供應鏈公司」。
專家分析,樂爾樂在選品上,只選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品牌,並按照買氣定期考核更換。
在流通效率上也展現驚人速度,以非食品品項為例,從入庫到完成銷售,平均僅需20天,比傳統通路快出8至15天,大幅提升了資金周轉與市場反應能力。
此外,樂爾樂以「零進駐成本」和「現金交易」兩大策略,建立與廠商的高度互信。免去進場與陳列負擔,再加上即時付款,供應商得以輕裝上陣,合作黏性自然提升。
窮鬼消費,變快樂新密碼
若再深究窮鬼現象背後的消費者心理,社會學家則認為這可能是一場集體心理療癒,冠以「省錢」之名。
南京市政府研發機構、江蘇博研院智能心理研究所的調查便發現,「15元理髮店」「剩菜盲盒」「成本只要4塊錢的窮鬼拌飯」之類的低價消費模式,正在城市的角落裡瘋狂生長。
面對住房、工作等大環境的壓力,在超市精打細算、節省20元的小事,反倒成為年輕人視為奪回對生活的自主權。
年輕人自嘲為窮鬼,卻讓「摳門」變成社交貨幣,在小紅書、微博上曬出自己窮酸的模樣,以節儉凸顯自己的生活智慧,試圖在網路上贏得新的身分認同。
另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也佐證了窮鬼消費的療癒性:廣州社工站最新調查發現,投身社區團購的年輕族群,焦慮程度居然下降了17%。
過去,花錢大方在華人社會,被視為是有能力、有面子。而現在,窮鬼消費不再是羞於啟齒的行為,反而成為一種主動的選擇。當市道不好、個人荷包不容易鼓起來的時候,與其感到焦慮和挫敗,不如主動將這種困境「娛樂化」和「正向化」。「中國窮鬼」正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消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