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下旬世界數學家大會在馬德里舉行,這場每四年召集一次,出席人數超過3000人的盛會裡,最受人矚目的節目就是頒發菲爾茲獎。因為獲獎人年齡必須低於40歲,所以特別受到全世界數學家的推崇。今年四位得獎人裡,真正抓住媒體注意力的,卻是缺席的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因為他是首位拒絕接受菲爾茲獎的人。他的成就是解決了當代數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的「龐卡萊猜想」。
佩雷爾曼拒絕接受菲爾茲獎的理由,非常純潔以致出人意表。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如果確實揭露了真理,那麼數學界通過閱讀他的論文,便已經認可了他的價值,任何獎項都是不相干的庸人自擾。正如另外一位有成就的俄羅斯數學家所說:「要做出偉大的作品,你必須有純淨的心靈。你只能專注思考數學,其他雜念都屬人性弱點。接受獎項恰恰顯示出弱點。」
佩雷爾曼堅持在紅塵裡保有清靜絕頂,但紅塵裡卻因他捲起風波。佩雷爾曼一反傳統將論文刊登在學術期刊的作法,卻只把文章掛在公共的網站。因為他的寫法晦澀,甚至吝於給出部分的細節,使得有三組人馬動手彌補他所遺留的空缺。佩雷爾曼解決問題的主要工具,源頭來自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曾是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的想法。而今年6月丘成桐在北京公開宣布,他以前的學生曹懷東與朱熹平做出了第一個完整的龐卡萊猜想的證明。
美談變反目,名師高徒大鬥法
到底是誰首先徹底解決龐卡萊猜想,自此便開始引起了爭議。當然菲爾茲獎的頒發,已經宣布了國際主流的判決。但是丘成桐惹起的風波,在《紐約客》雜誌一篇對他名譽不利的報導刊出後更加喧擾。這篇報導作者之一,正是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奈許傳記《美麗心靈》的娜薩女士。
娜薩在報導裡說,中國數學大師(也是丘成桐的博士指導教授)陳省身過世後,丘成桐為取得獨占鰲頭的領導權,攻訐他曾經全力提拔過的學生,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田剛。田剛不僅是驗證佩雷爾曼證明的三批人馬之一,並且是當年佩雷爾曼沒沒無聞時,與他有較長時間共同討論的人。在北京大學的支持下,田剛近年來獲得學術與政治上的龐大利益。丘成桐指責他巧取了不當的薪資,甚至有抄襲論文或掩飾論文錯誤的不當行為。
在中國學界人士喜歡發表意見的網站上,譬如「萬維網」的「教育學術」版,一年多來充斥著擁丘派與擁田(或擁北大)派之間的相互叫罵。往往措辭之惡劣與低俗,令人訝異會出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中。本來名師出高徒的美談,竟然演變成反目成仇的慘劇。不禁讓人想起,當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獲得諾貝爾獎時譽滿天下,時至今日為了鞏固推翻宇稱定律第一人的地位,終於鬧到避不相見,甚至通過出版品相互批判的地步。中國人裡雖然能產生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但是像佩雷爾曼如此脫俗的抉擇,似乎仍然是中國科學家難以企及的化境。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本專欄由周成功、牟中原、李國偉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