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成長策略專班 成長策略專班 打造企業一頁成長策略書,帶回公司立刻用>>立即報名

學習佛陀思考法3順序:別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一切「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6-06

瀏覽數 5,900+

《不反應的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不反應的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世人常說「人生在世不免煩惱」。但是很意外的,真正了解「煩惱真相」的人卻很少。人們對自己不滿意人生感到茫然,即使有「不應該繼續這樣下去」的想法,但因為不了解「煩惱的真正原因」,所以無力解決。工作上、家人相處之間,就算感覺到懊惱、憤怒、失望、消沉、不安,卻因為不知道能夠解決的思考方式,而讓不滿的情緒一直持續下去。(本文節錄自《不反應的練習》一書,作者:草薙龍瞬,究竟出版,以下為摘文。)

佛陀的想法是,對於我們平時出現的煩惱,應先從「理解」著手。

①我有煩惱→②煩惱有其原因→③煩惱有解決的方法

依此順序加以理解,這樣一來不論任何煩惱都能確實解決。這就是佛陀的合理思考法。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平時的心境(內心)。

˙ 工作不如預期順利。沒有成就感。

˙ 在人際關係上感到辛苦。

˙ 過去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 很難表現自己,而備感壓力。

˙ 對未來如何生存感到迷惘不安。

此外,遭遇意外事故與災難、生病、子女教養和家人相處之間的困擾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

佛陀以「八大苦」呈現我們一生中所體會的煩惱

聞道者啊,苦的聖諦是這樣的:出生就是苦(①),還有老苦(②)、病苦(③)、死苦(④)。與所怨憎的一切相遇是苦(⑤),不得不與所想愛的別離也是苦(⑥)。求而不能得到是苦(⑦),五蘊熾盛苦(⑧,需要太多、欲望太多,導致身心皆苦)。 ──佛陀最初說法,《律藏》《犍度˙大品》

佛陀所說的「苦」,是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Dukkha」。這是將「困難與阻礙」(Du)與「無法埋藏的空虛」(Kha)兩個意義組合而成的用語。傳達「生存於世絕對不輕鬆」的實際感受。

佛陀思考方式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認定我們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滿、生存的痛苦、憂鬱等想法都是「必定存在」。這種果決和合理性,正是佛教的特徵。

或許有些人認為「接受現實很痛苦」。其實不然。並不是要去「接受」,只是理解「存在」的東西確實「存在」而已。

清楚地自覺到「我真的有煩惱,有未解決的問題」,並且思考「一定有方法能解決」。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開始學習的「佛陀的思考法」。

(延伸閱讀│生活的10%由你發生的事組成,90%則由你對事情的反應決定)

遠見39週年|訂兩年再亞諾納25吋質感行李箱(價值$4,490)

一切「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一切「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過去,我們一直過著「忍受煩惱」的日子。因為無法清楚了解不滿,才會始終維持著「心情鬱悶」的狀態。

然而,一旦理解了「有不滿存在」「有煩惱存在」,就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解決」。

因此首先要理解「存在的東西就是存在」。也就是自覺到確實有不滿和未解決的煩惱。

邁向解決的希望就從這裡開始。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煩惱與痛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佛教的世界常說:「『執著』是痛苦的原因。」執著,就是不願放手的心態。不論如何都緊抓著不放,堅持到底。包括生氣、後悔、欲望等各種念頭。

不過,實際上經歷放下「執著」的修行方法,例如一般所謂的「坐禪」或「內觀靜心」後,卻可以發現更深層一些的原因。

人為什麼不願放下煩惱與執著?為什麼每天抱著各種問題不放?透過修行便能了解,製造出這些惱人現象的,正是「心的反應」。

確實,我們在每天的工作與生活中都會作出「反應」,都會思考。遇到厭惡的事情會生氣。對不順心的現實狀況會感到焦慮。意識到別人的目光時,會起疑或不安,「我是不是做了不對的事情……」這些全是心的反應。

那麼,這種心的反應帶來了什麼結果呢?不禁怒氣上升與對方衝突,破壞了人際關係;在重要的場合因過於緊張,未能發揮應有的能力而挫敗;回想起慘痛的過去,「當時如果那樣做的話……」而陷入痛苦的後悔中;想太多,認為「自己終究是沒用的人」而意志消沉……這些全都是反應。

在「執著」之前,就有產生煩惱的因素存在,那就是「心的反應」。

「啊,確實。我經常對事情作出反應。結果並不順利,因而懊惱不已。」相信你一定同意這種說法。「反應」正是煩惱的真正原因。因為這種反應,而產生出人生的困擾與煩惱。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一件事。

就是「不要作無謂的反應」。

(延伸閱讀│心理學家與科學都證實:不是因為開心才笑,而是笑能讓人變開心)

活出自在、悠然自得的4個學習

● 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

● 勿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

●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生活

●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作者:草薙龍瞬,究竟出版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作者:草薙龍瞬,究竟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