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8月7日中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的「對等關稅」正式實施。儘管台灣最終的關稅數字仍待談判確定,但從日、韓紛紛開放汽車市場換取更低關稅的經驗來看,美國汽車進口台灣的關稅很可能將大幅調降,甚至歸零!但,消費者真能因此買到便宜進口車嗎?這對台灣車市又有何影響?
一輛又一輛全新的進口車一字排開,加總逾三萬輛停泊港口的汽車,創下歷史紀錄,未報關的新車幾乎塞爆台灣各港口!看似壯觀的畫面背後,汽車進口商可笑不出來,這是因為,不少消費者預期進口車關稅,會隨台美關稅談判大幅降低甚至歸零,所以有意購車者都在等降價、搶便宜。
依據海關進口稅則,現行小客車的關稅稅率為17.5%。由於進口車只要報關進口或從保稅倉庫提領出就會開始課稅,車商在消費者觀望下不敢放車入關,造成新車停滿港口。
翻開台灣進口車銷售數字,今年前7月進口車總銷售113,084輛,年減14.4%;若只看7月單月,全體進口車總銷15,914輛、較去年同期更衰退25.6%!隨關稅不確定而來的買氣疲軟,可見一斑。
只不過,若消費者期待隨美國進口車關稅歸零,車價就會跟著全面大跳水,恐怕得大失所望。
車界人士解釋,目前台灣對進口車的課稅,除了17.5%的進口關稅,其實還有25-30%的貨物稅(編按:排氣量超過2000CC課30%),及5%的營業稅。且這三種稅率也並非直接加總,如營業稅是先以「完稅價」(指進口車離岸價加運費、保險費)為基礎,再用已課完進口關稅、貨物稅的價格去課稅。
舉例來說,以一輛完稅價100萬、2000CC以上進口車為例,到台灣課完所有稅後的成本是160.39萬元,再加上進口商賣車利潤,消費者買到的終端市場零售價恐怕200萬跑不掉。
關稅只占車價一成,新車不太可能大幅降價
這代表,哪怕美國車進口關稅全面歸零,約減少24萬成本,其實只占新車價的一成出頭;再加上,這筆差額,也不一定會如實全反應在車商的售價上。並且,政府現階段並沒有要把占比更高的貨物稅跟著汽車進口關稅一同調降,消費者不要過度期待新車將因此「雪崩式」降價,進口車降幅其實很可能非常有限。
不只如此,就算美國製造的進口車零關稅,也不等於進口車通通零關稅,更不等於進口車全面大降價。
「不該只對單一國家、生產地有特殊待遇的關稅政策,對歐洲、日本、韓國等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汽車都能公平開放市場,才符合WTO公平貿易精神。」台灣賓士總裁金恩中日前這番話,反映出非美車廠期待一視同仁的觀點。
熟悉汽車業的產業人士觀察,一旦台灣因獨厚美國製造汽車確定進口零關稅後,政府也將面對其他非美國車廠,積極爭取比照美車進口關稅的調降幅度。但台美雙邊談判是否適用其他國家,若要同等適用,勢必又涉及一場場漫長談判,預期會是很久以後的事。
此外,哪怕非美車廠也可能先調整供應鏈政策因應,如擴大投資美國、增加更多車款在美國製造,再出口到台灣,以此享受美國車關稅調降優惠。不過並非各車廠都有能力快速反應,且車廠的定價策略多會通盤考慮所有車款產品線組合,較少針對單一車型對應調整,因此消費者短期內很難看到台灣車市全體進口車品牌的全面大降價。
對於零關稅與降車價的關聯,經濟部在一份「小客車進口關稅稅率調降稅式支出評估報告」中也持類似論點指出:進口小客車的市場定價策略,最終仍回歸到車廠品牌力、經銷與售後服務能力決定,關稅成本變化對售價的影響力恐將有限。而且,在價格僵固性下,關稅調降,廠商更可能將原關稅成本轉入短期折扣活動或行銷費用,以提升其市占率,而非貿然調降售價。
不論如何,考量美國汽車進口的關稅數字現在還未最終確認,對於車價甚至車市的影響,比較中肯的答案是:還要時間發酵,讓我們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