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融危機2-政策不鬆綁,企業自行解套 台灣錢大出走

陳中興
user

陳中興

2006-06-15

瀏覽數 20,400+

金融危機2-政策不鬆綁,企業自行解套 台灣錢大出走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說《乞力馬札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開場白裡,記載著一頭豹子,不辭高寒地爬到海拔5700公尺高的東非最高峰乞力馬札羅山上。

海明威並沒有交代這頭豹子的來意,留給後人無限想像,如果這頭豹子是為獵食而來,則恰有幾分神似今天的台灣金融業,在政策限制下,為追逐客戶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家鄉。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在1990年代赴香港布局的華南、第一、彰化銀行等大型台資銀行香港分行,都已經進入「大豐收」階段。

三家銀行的香港分行2005年獲利不約而同地躍居海外分行榜首,也同時超越長居龍頭的紐約分行。

不僅三商銀的香港分行獲利驚人增長,中國商銀、台新銀行及建華銀行等台灣民營銀行的香港分行,均已被列為未來的最會賺錢「金雞母」。

建華銀行在2003年設立香港分行,成立才三年(2005年),稅後淨利即達到約1500萬美元,是2004年的五倍。建華金控執行長盧正昕說:「香港分行會愈來愈好,今年還是會有增長。」

台新金控法人金融事業群總經理蔡榮棟說,香港分行是我們的「前進基地」,即使台新金控在中國境內沒有據點,但從香港,就可以延伸到大陸台商的金融業務。

除了銀行之外,國內近38家綜合證券商,前17大都已在香港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一些具備投資銀行實力的大型券商,不僅取得了香港當局的「保薦人」執照(承銷商),而且也已經成功地協助台商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例如寶來證券主辦承銷佳邦環球(香港聯交所0471)初次掛牌(IPO)、建華證券主辦承銷亞洲光學子公司精熙國際(香港聯交所2788)IPO。

資金出不去,只好搞雙卡?

對照香港金融市場的旺盛發展,以及台商、台灣金融業普遍性的熱情參與,「台灣」做為資金運籌中心的目標,似乎愈來愈令人啼笑皆非。

走不出去、留在台灣的金融業似乎都很苦;信用卡、現金卡、小額信貸是「最本土」的金融業務,國民黨立委、政大經濟系教授李紀珠感慨,政府對兩岸金融不願鬆綁,是導致「雙卡」氾濫的主因之一,因為過剩資金找不到出路,只好搞雙卡。

「受困」在台灣的錢,真的「淹腳目」。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準備比例已近30%,較法定要求的7%,高出至少23個百分點,表示「濫頭寸」問題非常嚴重。

以台新銀行為例,5000多億的存款餘額,一年要付給存戶的利息錢就要100億;部分銀行在消金風暴後,為紓解濫頭寸壓力,甚至不惜搶食原本是壽險公司在買的微利金融商品。

投資受限,乾脆連根拔起!

資金受困的根本原因來自「企業受困」。

目前政府對於企業投資中國不得逾淨值40%限制,以及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募資,不得用於中國大陸等兩大限制,緊緊掐住了企業,也掐住了金融業的「任督二脈」。

日盛證券2005年在國內資本市場上表現亮麗,主、協承銷案件達53件,市占率7.48%,業界排名第2。

但即使如此,負責監軍的日盛金控資本市場處副總經理王江林依然感到不安。

王江林說,台商的經營是全球布局的,既然是全球布局,就不能排除任何一個具備比較利益的投資地點,資金需求是「隨時隨地」的,但台灣金融業只要碰到中國,就只能搖頭興歎。

目前台灣有七成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部分布局中國較早的台商,累積投資中國金額早已經達到上限,這些企業想要透過台灣籌資來供應擴張版圖所需要的資金,根本是緣木求魚、緩不濟急的作法。

結果這些台商只好紛赴香港、甚至中國A股上市,好的台商還會「切割」公司業務,把一部分業務移往海外,再赴香港上市,例如鴻海將旗下手機製造部門,獨立出富士康,並於去年在香港掛牌;最怕的卻是「連根拔起」。

寶來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說,台灣上市公司將業務切割後,子公司到海外上市,還算是一種「健康」的作法,至少母公司還留在台灣,日後可轉型為產業控股公司,子公司即使在海外上市,但獲利還是依股東持股比例匯回母公司,在台灣的投資人依舊可以分享子公司的經營績效。

但最怕的就是那種「連根拔起」的外移,這類外移是將公司從台灣的交易板下市,再將資產移至海外,另覓上市地點。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這類令人憂心的外移方式,去年已經見到兩起,一個是奇美電子轉投資的奇景光電,自台灣興櫃市場下市後,轉赴美國上市,另一個是做小型快閃記憶體的慧榮科技,也自台灣興櫃下市,尋求香港上市。

證券業,變成艱困產業?

2005年是國內證券界慘澹的一年,股價指數在2004年總統大選319槍擊案震撼後,陷入失望性整理,指數在5500點到6000點附近打轉。

市況不好,股市平均日成交量萎縮到762億,國內143家證券商、1065家號子,平均每家每天只分到7000萬交易額,手續費收入只有100萬。

「再扣掉退傭、營業員獎金,真正收入只剩20萬不到,」再扣掉還要分擔交易廳租金、人事、通訊費,券商虧死了。「你知道嗎?現在證券公司營業員是沒有底薪的!」以證券經紀商為本業的立委林文郎大歎券商是「艱困產業」。

股市不好,企業去年在台灣募資更加敬而遠之,募資案件數只有709件,比前一年大幅萎縮42%,承銷業務大家搶破頭,有1/3的證券承銷商,一年做不到五件承銷生意。

相對於台灣證券界的淒風苦雨,香港證券市場在同一時間卻是人笑馬嘶,恆生指數由年初的1萬3300點,一路上揚到年底的1萬6000點,到今年4月時更觸及1萬7000點歷史新高,且締造1800億日成交量新高紀錄。

其中,台資企業富士康自年初掛牌到年底,上漲逾150%,成為港股2005年度新上市股王,初上市時超額認購達40倍。精熙國際在今年年初掛牌時,更創下超額認購220倍的歷史紀錄。

台資企業的表現,已迫使香港機構投資人重視台資族群,香港市場再也不是只懂「地產股」或「紅籌股」的市場。

台股去年的表現,反映在券商整體經營績效上,就是去年的稅後盈餘、淨值報酬率、資產報酬率,幾乎都是前一年的「腰斬」。

公司轉投資,變個人投資!

向來不對兩岸政策表態的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近日接受《遠見》專訪時,露骨地表明他對於限制資金投資中國的反對態度。

「限制有用嗎?限制台商這麼多年,台商大陸投資還不是愈來愈多!」

「今年全體1000家上市櫃公司,將配發8000億股息,只要是合法出去的,就會回饋到股東身上!」吳乃仁反問:「你們(指記者)去查查看,有多少公司因為政策卡住,把原本應該是公司出面的轉投資,變成大股東的私人投資。」

這些「私人投資」其實都是上市櫃公司支援人力、資金、技術所搞出來的,壓根就是公司的轉投資,但卻因資金來源見不得光,硬是變成股東個人投資,「我請問,這樣是保護到誰?」

鴻海把最賺錢的手機製造部門,獨立出去到香港上市,台灣投資人也跟著跑到香港去買富士康股票。

根據券商公會統計,台灣券商委託代購海外有價證券的成交金額,近三年內飛快成長,2004年時,這類由台灣投資人委託本地券商,再向外國券商購入海外基金或有價證券的成交金額已達2510億元,2005年達3576億元,成長42%。

2006年1到3月,這筆數字已飆高到1465億,比去年同期巨幅成長82%。資金的確管不住,台灣「肥水」大落外人田。

投資人,到香港發財?

大陸投資上限管住企業、限制了券商,還讓不少投資者喪失發財機會。以共同基金為例,在台註冊的海外基金投資香港紅籌股的比重,政府規定不得超過淨值的10%,投資中國境內股票也不得超過淨值的0.4%,使得不少原本大陸市場基金紛紛下架。

自2003年霸菱中國香港基金自台灣市場下架後,陸續已有德盛安聯、富蘭克林、景順等基金公司10多檔基金,因不符規定而主動下架。

「走進香港匯豐銀行營業廳,香港理財專員一聽客戶是台灣口音,馬上就親切地問:要不要多買些香港基金啊,台灣買不到的,」這是天達資產管理公司台灣區總經理鄧美雲的親身經歷。

香港理專很清楚,台灣每年都有一堆人到香港開戶買基金、股票,買台灣買不到的境外保單,他們早就摸清楚台灣客人的心思。扭曲的兩岸政策,讓台灣的銀行、證券業者,非要離鄉背井尋找商業機會,連民眾也不乏搭飛機到香港買投資商品例子。

幾乎全民當起「乞力馬札羅山上的豹子」,這樣,真太難為他們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