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下身邊在職場、生活中如魚得水的人,其實並不是會把說話技巧發揮到極致,而是能夠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他很清楚能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的機制,以及把話說得深入人心的技巧,這麼一來自然能掌握對話節奏,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本文節錄自《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一書,作者:桐生稔,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要自然而然掌握對話節奏,就必須以對方為中心來鋪陳對話。
簡而言之,就是看穿對方想說什麼,並主動詢問。
可能會有人懷疑:「這真的有可能做到嗎?」
就結論而言,只要經過訓練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也就是訓練「if you」的思考方式。
從「if you(如果是你的話?)」開始馳騁想像力
所謂的「if you」訓練法,就是思考「如果是你的話?」,在說出對方想聽的話之前,先想想看:「如果是自己,會想要聽到什麼樣的話呢?」
這就是訓練自己思考對方腦海的方法。
現在我要出兩個題目給大家。
請大家當作是練習,試著思考看看吧!
要是醫師這樣對我說,我肯定能燃起鬥志。
如果是你,你希望醫師怎麼跟你說呢?
雖然主管是在對我生氣,但這樣好像會有種受到肯定的感覺。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空椅療法」
假設在你眼前有一張空座椅,讓自己坐進那張椅子,思考「如果是自己會怎麼想」。如果是思考自己會怎麼想,應該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想像吧!
接下來再讓對方坐進那張椅子,思考「對方會怎麼想」。先想想看自己、再想想看對方,藉此培養想像力。反覆練習後,便能強化大腦中的神經元突觸,讓想像成為習慣。
最重要的並不是傳達得多好,而是有沒有傳達給對方。
「傳達」與「傳播」是完全不同的層次。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意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