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的百年滄桑
20世紀元年(1900年),對中國與台灣的兩地人民是同樣的殘酷。八國聯軍攻侵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台灣進入第五年。滿清的腐敗使四億多人民受盡羞辱與痛苦。
歷史的教訓是:一個無能的王朝就會帶來漫天烽火,國破家亡。
百年戰亂、百年蛻變、百年新局。
21世紀元年(2000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同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遠景。中國大陸的經濟以百分之十的成長率在全球競爭中崛起;台灣在寧靜的革命中,國民黨政權和平地移轉給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為總統。
台灣歷史性的機遇是:當反對黨在民主化浪潮中,變成執政黨,正可一鼓作氣攀登民主、法治、全球化、族群融合、兩岸開放的高峰。如果這樣,陳總統就變成了中華民族民主史上的英雄,民進黨就變成了不可取代的政黨。
出人意外地,接任的陳總統選擇另一條路—鋪天蓋地的選舉操作,只在延續權力的掌控。二任政績竟是如此地令人失望。政策空轉產生了兩個重大影響:台灣在全球化中,愈來愈失去競爭力;台灣在被邊緣化中,愈來愈孤立。
(二)二本書:「反冷漠」與「八個觀念」
面對這樣的大變局,2003年我發表了《反冷漠的知識人》一書。其中討論到:對陳總統施政不能冷漠,對李前總統的負面示範不能冷漠,對兩岸僵局不能冷漠,對知識經濟的興起不能冷漠。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我不得不把大家熟知的「權力與腐敗」的因果關係,改寫成:貪婪使人墮落;絕對的貪婪,使人絕對的墮落!
如果「貧」是20世紀的「病」,「貪」就是20世紀之「痛」。此刻,祇有選民及時在貪婪的大逆流中,採取對策。唯有行動,才有結果。
台灣的政局與經濟情勢持續混沌。在2004年8月再發表了《八個觀念改善台灣》,書中提出八個觀念:
(1)大格局思維。
(2)「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重要。
(3)不獨不統下的兩岸雙贏。
(4)提倡有靈魂的知識經濟。
(5)開放社會與國家競爭力。
(6)人的品質與優質生活。
(7)人文情懷。
(8)學習型台灣。
「自序」中寫著:「我當然記得美國威爾遜總統的話:『若要樹敵,就試圖推動改變。』不追求名位,不爭取選票的知識分子,如果怕得罪人,怕樹敵,都不敢提倡改變、改善、改革,
那麼這個社會注定了持續的沉淪與墮落!
「台灣還存一線生機,因為知識分子還沒有完全放棄。」
(三)七個元素組成「V」型選擇
到了台灣2007年,情勢更為嚴峻,因此再做一次努力,書名是《我們的V型選擇》。那年是總統大選年:馬英九與謝長廷角逐大位。看到書中的論述,二位都共同推薦那本書。
此刻緊急重印此書推廣。書中指出,當前的台灣有兩個:一個在邊緣化中被孤立的台灣,一個是急待奮起的台灣。邊緣化是國內有內耗性議題被操弄;財經、民主、環保、教育;重大政策一個又一個地空轉;兩岸關係一件又一件地僵持;廉能政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國外有全球化的風起雲湧,與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二者都對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造成衝擊。內外形勢的惡化,造成了人民、企業、外商束手無策。
急待奮起的台灣,祇剩下一個選擇,要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最廣的視野,追求「勝利」—VICTORY。「勝利」由七個元素組成(以七個英文字代表):
(1)願景(Vision)
(2)誠信(Integrity)
(3)承諾(Commitment)
(4)人才(Talent)
(5)開放(Openness)
(6)和解(Reconciliation)
(7)年輕一代(Youth)
把七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聯結,就是VICTORY,就是2007年書中提倡的「V」型選擇,也常見到以二個手指的手勢表示;更在二次大戰中,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德軍猛烈轟炸倫敦的危險時刻,表達「終必戰勝納粹」的招牌宣示。
當社會陷入谷底時,翻升的力量不會從天而降;流血的革命已不再是選項。
在脆弱的民主社會,就要看民意的走向與選擇。我們創辦天下文化與《遠見》40年來,深切體會到台灣多數選民的主流可以歸納在:開放、文明、進步、和平、學習五大觀念或五大課題之中。
(四)新總統的「百日新政」
下面列舉了七個遠離「失敗」,走向「勝利」的大方向:
(1)「願景」不再模糊。
(2)「誠信」不打折扣。
(3)「承諾」不可落空。
(4)「人才」不能折損。
(5)「開放」不能猶豫。
(6)「和解」不再僵持。
(7)「年輕一代」不應迷惘。
新總統必須要劍及履及拿出政策,拿出方法,拿出財力,拿出鐵腕,展開「百日新政」。
(五)等待新總統的推動
民主社會選民永遠被政治人物的花言巧語所操弄。當這些支票一再落空時,只能怪自己太天真。選民的記憶是健忘的,在下一次選票中,又常投給了最會開空頭支票的人。
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必須認清:少寄望於政府的空話,多寄望於自己努力與嚴格監督。
上述七個「元素」是政府奮進的策略;「勝利」則是全民的共同驕傲。全體人民,如果拋棄意識型態,凝聚共識,一步一腳印,共同努力20年,在2040年代,世界上或將有可能看到一個「勝利台灣」的燦爛。果真如此,就會同時擁有六項願景的「極大化」:
(1)教育普及:個人聰敏、才智,機會就可極大化。
(2)經濟成長:個人獨立、自主,夢想就可極大化。
(3)人民福祉:個人尊嚴、安定,幸福就可極大化。
(4)全民分享:個人捨得、美德,慷慨就可極大化。
(5)和平雙贏:兩岸交流、互信,安全就可極大化。
(6)文明提升:社會進步、永續發展,國家驕傲就可極大化。
改善「V型」選擇的七個因素,是台灣人民共同的挑戰與責任,必須面對,不能逃避。
我們熱切地盼望:2024年1月13日能選出一位清廉的、能做事的、兩岸交流的總統,台灣終於能夠勇敢地啟程出發。
(六)餘話
自己80多年的歲月中,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美國,近30年在台灣,13歲前在大陸的江南。
此刻人在台北,不要把美國視為最可靠的友邦;更不要把大陸看成不能和平相處的敵人。那麼台灣的活路、出路及生路到底在哪裡?
我的答覆有四:
(1)靠擴大兩岸商機及多方面交流來增加互信及善意;
(2)靠全球化來對付被邊緣化;
(3)靠兩岸共同市場替代台海戰場;
(4)靠凝聚全民共識來改善內部及兩岸對立意識。
如果真做到這些選擇,「另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台灣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