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面對歷史,建立自尊

林惺嶽
user

林惺嶽

1988-11-15

瀏覽數 13,450+

文化:面對歷史,建立自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12月號雜誌 第030期遠見雜誌

解嚴後的文化建設百廢待興,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我們的自尊。要建立自尊心,一定要面對歷史。

面對自己的歷史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歷史,這個國家就談不上文化創造;因為,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人無法高瞻遠矚。所以,我認為海峽兩岸今日最大的文化課題就是歷史重整。

台灣生活最大的危機是我們不知道台灣的過去,對於未來台灣的走向也很茫然,人們不願意在台灣做長期的投資,轉而尋求大家樂、六合彩、股票等刺激。這就是歷史視野狹窄、精神生活閉塞而造成的結果。台灣如果不打開歷史視野。就無法產生責任感,也無法為後代子孫著想,擔負承先啟後的責任。

我可以舉出兩件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二次大戰是人類空前的災難,但是中國歷經八年慘痛的抗戰,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們之所以沒有歷史的發言權,是文化問題造成的。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就展開了歷史發言權的爭奪,每一個國家都對這次戰爭作出反應,在文化的戰場上爭取發言權,他們用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藝術。

諾曼第登陸可以產生「最長的一日」這本文學巨著,也拍成電影在世界各地一演再演,使得世人都知道英國和美國如何打贏德國。他們的戰士是如何英勇。

文化心智衰落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而我們呢?八年抗戰沒有寫成任何巨著,拍出的電影如「英烈千秋」,也只能給自己人看,用來自我滿足。八年浴血抗戰,竟然無法激起文化上的反應,可知我們文化的心智已衰落到何種地步。

日本竄改教科書後,在國父紀念館有一項關於日本侵華的史料展覽。我看到一本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書,作者居然是日本人。我們的歷史連這方面的資料都沒有,要如何向世界控訴日本的罪行?

另一個例子,是日據時代被拉去當目本軍伕的台灣人的家屬,要求日本政府賠償的事件。

當年被徵為日本兵的台灣人,有的骨灰到現在還留在日本。世界各國的軍人,不論戰勝或戰敗,都分別回歸他們的歷史,全世界只有這群台灣的軍人還在歷史的邊緣遊蕩。

我們的政府讓這些日本軍伕的家屬「自力救濟」,到日本去告日本政府,而幫助這些台灣家屬的是日本的律師,爭取的不是戰後的賠償,而是道義上的慰問金。

我們不懂得在戰爭中、在不公道的歷史遭遇中爭取支持,我們只看到錢。這是歷史懸案,應該由國與國去交涉,政府須從長考慮這個問題,將這些人的骨灰正式運回來,國家元首應到機場迎接,並立下紀念碑,告訴後代子孫這個歷史悲劇如何造成,讓悲劇不重演。

擺脫「史盲」陰影

解嚴之後,台灣的變化太快,有時一個月的變化,比過去十年還要大。未來,台灣有可能取代今天香港的地位,以市場導向決定一切,那麼此地的文化就會產生危機。擺脫「史盲」的陰影,重建自尊,是文化上刻不容緩的課題。

(林惺嶽為畫家兼藝評家,現執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

(鍾尚熹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