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泉汪家近期全面退出超商老三萊爾富經營權後,由原本就握有1/3股權的聯邦正式入主經營權,萊爾富新老闆喊出短期展兩千店的目標,但,為何資深零售業高層直指,擴大市占並非超商老三的急迫策略?萊爾富易主後又如何轉骨?遠見一文解析。
今年10月,超商老三萊爾富改朝換代,光泉汪家退出經營,由原大股東聯邦(2838)拿下經營權,為零售業投下一枚震撼彈。
老字號光泉集團是台灣5大乳品大廠之一,1989年創立超商品牌萊爾富,在美、日夾擊的台灣超商群雄中,是土生土長的第一家本土品牌,雖是老三,但在台灣零售市場具特殊地位。
光泉汪家脫手、聯邦入主,背後各有盤算
萊爾富創辦人光泉牧場汪家全面撤出經營權後,公司已由原大股東聯邦投資代表李文明擔任董事長、萊爾富事業整合長郭純宜升任總經理,目前組織進行整合中,並強調股權移轉不會影響超商營運。
事實上,汪家創立萊爾富30多年,從近年各大超商展店數據來看,差距愈來愈大,萊爾富市占影響力逐年下降。
四年前,2019年,7-11店數約5600家、全家3600多家、萊爾富1380家;截至2023年第三季店數來看,7-11共6806家、全家4200家、萊爾富約1550家,三大超商四年來展店數分別成長1000、800、200店,萊爾富目前總店數僅約超商雙雄加總的15%,且四年來展店速度已落後對手4~5倍。
「光泉可能也疲態了,拚了那麼多年,過去至少還損益兩平,但疫情這幾年特別辛苦,趁現在還有價值趕快出手。」一名在零售擁有超過30年資歷的高層分析光泉退出的主因。另一方面,預料光泉也將趁此時機,重整旗下事業體資源,以進行最有效的分配與運用。
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分析金融與零售聯姻,背後原因:首先,萊爾富擁有會員數量雖不及超商雙雄會員數,但600萬會員仍是不小數字,尤其數位會員客層較年輕,是未來重要的消費潛力,聯邦可能想透過掌控實體通路,更能瞭解消費者在購物旅程的金融工具使用行為,以作為其母公司開發金融產品的參考依據。
其次,放眼超商店點多為「承租」,也就是互比口袋深度,聯邦作為金融財團角色,「搶」黃金店面具有優勢;打通實體通路後,同時也能與電商平台談更具競爭力的合作機會,加強線上與線下整合。
去年國泰金蔡家入股全家,吃下全家近兩成持股,擁有金融背景的聯邦正式入主零售經營權已非首例。
萊爾富拚擴大市占,業界:恐開愈多賠愈多
未來,市場傳出萊爾富新老闆喊出短期要展兩千店的目標,業界對此看法兩極。
「不是規模的問題,而是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問題,做愈大會賠愈多,」零售高層透露,雖然超商的成長關鍵是「加盟」,最早喊出超商規模經濟的7-11,當年設定為100店,確實轉虧為盈,零售市場進行重分配;然而,達規模經濟後,若還是沒賺錢,萊爾富應優先思考重新定位既有的1500店再出發。
「市場還沒飽和之前,提高市占仍是生存關鍵,『搶店』而非『展店』,才能避免被邊緣化!」吳師豪指出,2019年,全球超商覆蓋率最高的國家——韓國,每1200人擁有一家店,台灣則約1700人,數字愈小代表競爭愈激烈;若以韓國1200人作為飽和天花板,與台灣超商持續展店的現況,均顯示台灣超商仍有展店成長空間。
「賠錢」或「降低毛利」搶市占屢見不鮮,一名上市公司獨董觀察,中國經濟低迷、消費降級,截至今年10月底已倒閉超過4萬家咖啡店,但前幾大咖啡店仍不停展店搶市占,例如瑞幸咖啡,今年第二季營收與門市數量雙雙超越星巴克;星巴克也不甘示弱,全球首席執行官納思瀚今年中在上海受訪時宣示,2025年星巴克中國計畫營運9000家店,等於每8天就有一家新開的星巴克!
縱然市場還有發展空間,但攤開三大超商營收,要讓加盟商願意選擇萊爾富,恐怕還需要提升單店業績。
台灣超商發展蓬勃,「Always Open 7-Eleven」「全家就是你家」這些都是超商走入你我生活,耳熟能詳的Slogan,但你還記得嗎?萊爾富最初的是:「萊爾富總有新鮮事」。吳師豪認為,萊爾富應充分發揮Slogan,透過企劃部門不斷創造話題性,因為「老大不見得要做這件事,這是老三的宿命」。
零售業經典法則:「Reta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細節)、「不進則退」,隨著超商發展進入深水階段,萊爾富擴大市占和走出差異化特色,未來三到五年將是關鍵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