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是新一代的科技新貴,但那些技術名詞聽起來又硬又困難,又聽說工作「很操」,究竟,選擇當工程師的樂趣在哪?
「我其實覺得很驕傲,」台積電營運組織製程整合工程師呂芳諒,十足享受追求技術與工藝的歷程,「不管是電腦、手機,還是低軌衛星,看到這些東西,可以感覺到這個技術,或說是晶片的一部分,有自己的參與和努力,這真是太棒了。」
畢業於臺大電機系的呂芳諒,研究所選擇臺大電子所,且在碩班一年級後,直升博士班,是領域裡的超級新秀。他回顧研究所的六年時間,表示博士班訓練比較深入,碩班僅一兩年有點太短,博班有三到五年時間,可以做更深入的專題研究。
鑽研冷門研究,現翻轉大熱門
呂芳諒目前任職於台積電營運組織製程整合工程師,研究主題是堆疊式閘極環繞電晶體相關領域,有別於當時研究所流行的主題是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他選擇的項目相對「冷門」,現在卻是大熱門,他的想法是,學術研究得看未來五到十年,畢竟,博士班讀完都已經五年之後,所以得看更遠的技術,當時覺得堆疊式領域,是較有機會的技術類型。
但該如何判斷研究主題是不是未來的技術方向?賭錯了不就糟了?
「我的方式是多到業界探探風聲,不管是實習還是產學合作,都是不錯的方式,」呂芳諒學生時代,參加產學合作的大聯盟計畫,業師定期到校參與討論,頻次大概半年一次,業師會提到遇到的問題,研究單位則一起討論解方,「其實,知識領域彼此相連,有時候不用做完全符合業界需求、一模一樣的題目。」
他回憶研究所期間,有三堂課最讓他印象深刻,並受用無窮。第一堂,是電子所邀請國外學者來訪,這些海外學人甚至就是這些基礎理論的發明人,可以直接面對面交流,完全是偶像見面的感覺,而且他們通常授課活潑風趣,能將非常複雜的理論,用簡單的樣貌拆解出來,開展研究視野。
第二堂課,是業界的資深技術處長來上課,學校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產品跟工程的實務課程,藉此了解到不曾想到的重要參數,非常難得。
第三堂課,是指導老師開設的半導體元件物理相關課程,當時採用一位很厲害的物理學家與數學家的著作,特點是用很精要、簡單的數學公式跟推導,去描述複雜的物理問題。這套課程跟這本書,直到現在進入業界,呂芳諒也常拿出來複習。
「參與產學合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擔心畢不了業,」呂芳諒笑著說,在實習期間,跟著公司一同發表論文,共同撰寫專利,不僅很有成就感,也剛好集滿畢業點數。
就學期間,成績閃閃亮亮,不乏業界前來挖人,可曾想過直接進入職場?
呂芳諒的答案非常深遠。他直言,其實人生還是滿長的,即便3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還有40年,在學校四到五年時間,可以很深入地去了解一個基礎知識,這樣更好。
此外,研究所的自主基礎知識訓練,到現在解問題時,還是非常受用。而且如何定義問題,甚至去發現問題,怎麼一步一步地拆解,再分頭解答,實現那些想要完成的願景,有時很難在職場完整訓練。
八點建議,攻讀研究所心法
至於從大學進入研究所,有何需要留意的環節?很有邏輯的呂芳諒,整理了八點建議,提供給學弟妹依序嘗試:
1. 先打雜、練上手:先從最簡單的研究工作開始做,完全不需要基礎知識的那種,在實驗室被戲稱為「打雜」。
2. 熟讀過去研究成果:盡量讀,並認真聽實驗室的團體討論。
3. 回頭補充知識:通常如上經營一年之後,就大概知道自己需要補充哪些知識,此時再去找書籍、課程、論文。
4. 確定研究主題。
5. 針對主題再回頭找資料:從主題出發,再找找過去的研究成果,發想有沒有創新創意的手段,來完成研究目標。這時需要多找人討論、多看文獻、多思考,還要開始進行實驗。
6. 投稿:將初步研究成果,投稿大型國際會議,台上台下與全球業界和學者討論。呂芳諒研究所期間,幾乎每年進行一到兩次,每一年都能增加一些新的成果,也增加溝通的經驗值。
7. 發表:經過國際會議的歷練,每次都能修整研究成果更犀利、更完整,接著就是申請專利、發表期刊,他在學生期間,大概發表了十多次之多。
8. 企業實習:參加寒暑假實習、產學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