俐落的靛黑外套鑲上精巧的銀白別針,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平珩的造型,有種專業的冷調,但她坦率不設防的笑容,卻是十足的暖融。
風光的榮銜,其實也代表絕對的責任,以及無可避免的重重壓力。領導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殿堂,迄今滿一年;歷經法人化初期的千頭萬緒,一向樂觀的平珩並不言苦,只是輕描淡寫地笑說,「以前不管再多煩惱,我倒頭就睡,現在還是倒頭就睡,只不過做夢做得比較多。」
行事圓融,說話誠懇的平珩,在藝術界大老申學庸眼裡,是柔中帶剛的幹才。不過對平珩而言,走上藝術行政之路,其實是個意外。
感受劇場魅力
就讀紐約大學時,平珩藉地利之便,成為劇場常客,除了百老匯的大型劇院,實驗性強的小劇場,也是她經常造訪之處。劇場的特異活力與魅力,讓平珩深受吸引,然而台灣舞蹈、戲劇創作人才,卻因為缺乏場地與經費,而備受壓抑。
於是,1984年返國的平珩,就在父親平鑫濤(皇冠出版集團創辦人)的支持下,成立皇冠舞蹈工作室與皇冠小劇場。除了舉辦舞蹈研習營,提供專業舞蹈課程,課程結束發表作品時,平珩也義不容辭的參與製作,從此與藝術行政結緣。在經營漸上軌道,廣受藝文界肯定後,她更在1989年一手創立「舞蹈空間」舞團,成為繼雲門舞集後,全台第二個專業舞團;1994年還支持劇場導演鴻鴻,成立密獵者劇團,行政參與愈益深入。
嘴上說「沒想過自己會一直這樣走下去」,談起與藝術創作者合作的樂趣,平珩的眼睛卻倏地亮了起來,「跟藝術家工作,你看到是非常活的那一面。」她解釋,「藝術家創作時等於是把自己最私密的想法,或最深的感動,透過作品與你溝通。我覺得滿好玩的。」
把工作當玩樂
把工作當玩樂,讓平珩對忙碌瑣碎的行政甘之如飴,但她並非自限格局的等閒之輩。或許是基於「要玩,就玩得徹底」的心態,人數不多的舞蹈空間舞團,在平珩帶領下展現超強的活動力,迄今演出已超過五百場。雙子座的好奇心與包容力,使舞蹈空間跨界跨得更遠。除了把舞台搬到游泳池、火車站、美術館,還結合霹靂布袋戲、電音DJ等另類元素,顛覆大眾對表演的既定印象。
也因為「見多識廣」,溝通能力強的平珩,練就一身處變不驚的好本領,「我之前做小劇場,碰到的怪人很多,像是要灑水的,要用焊槍的,要把場地鋪滿肥皂粉的,遇多了,在這裡(兩廳院)反而覺得都還好,」她微笑比較。
點子多的平珩,更在一系列跨國演出上,展現國際觀與魄力。1997年開始舉辦的藝術交流「小亞細亞小劇場∕戲劇網絡」,在平珩積極穿梭港、日、韓、澳洲的號召下,日見規模。舞蹈空間還與德國多特蒙利市歌劇院、英國漂兒舞團等合作演出,成績斐然。
不過,對內斂的平珩而言,皇冠時期對掌理兩廳院最重要的影響,反倒是基層工作的歷練。看到垃圾滿了,這位團長馬上去收,藝術家可能有的狀況,她也都遇過。
「所以我非常知道各種工作的難度,比較不會提出打高空的要求,他們的難處我也知道,」平珩說。也因為自動自發習慣了,當平珩確定轉任兩廳院藝術總監時,舞團團員還特別叮囑她不要主動掃地,以免給其他人壓力。
開發多元可能
去年接下兩廳院藝術總監的重責大任,平珩不諱言父親與丈夫都表達「半恐嚇」的反對意見,不過「看兩廳院那麼多年,總覺得它有些可以做更好的地方,進來能開發更多可能性,滿足大家的期待。」她說。提早讓觀眾知道節目訊息,就是平珩加強的重點。今年7月,兩廳院推出下半年節目單,頗受觀眾好評。對平珩而言,半年節目單不僅是服務觀眾,更牽涉經費、預算、合約的提前確定,更像是重新進行流程管理。「節目部提前決定節目,行銷部提早企劃,觀眾提前購票,儘早確認票房,演出前一週時常激增的行銷費用就能down下來,」平珩攤開全開尺寸的節目單,細心解釋背後的邏輯。
此外,細心的觀眾也會發現兩廳院主辦的節目,多了免費的節目介紹折頁;會員等級一分為四,服務更加多元,甚至包含「演出當日購票五折」的誘人優惠;套票的範疇橫跨音樂、戲劇、講座,選擇性與折扣也更為彈性。
在尋找企業贊助上,兩廳院腳步同樣邁得積極,不但覓得長榮航空贊助多位藝術家來台演出的機票,《歌劇魅影》也獲得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台新銀行等中外企業的傾囊贊助,使這齣耗資上億的音樂劇得以損益兩平。
擅長跨界連結的平珩,也在節目上端出活潑的菜色,10月下旬展開的廣場藝術節,首度將兩廳院廣場變成歡鬧的遊樂園,兩座容納五百人的大型帳棚輪番上演世界藝術團體的戲劇、歌舞、音樂,甚至馬戲,觀眾不用正襟危坐,能邊吃爆米花邊看劇。走出帳棚,還有表演雜耍的小丑,以及母雞造型的劇場演員在廣場上到處遊走。
「走到戶外是希望大家看到表演藝術先不害怕,我們可以讓他吃吃喝喝,讓他覺得輕鬆有趣,慢慢再走進劇場。」平珩希望,兩廳院能成為親民的文化園區,人們看完表演不會立即離去,而是點杯咖啡,悠閒度過一整個午後。
行百里路半九十
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朱宗慶曾形容,兩廳院是台灣表演藝術的櫥窗,「藝術總監的工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面對社會的高度期許,平珩在戰戰兢兢之餘,也不免感歎要學習的還不少,例如,《歌劇魅影》過於熱門,排隊多時卻買不到票的觀眾難免有所怨言;今年颱風接二連三,排定的節目要延還是要演,立成兩難。
此外,整併國家交響樂團(NSO)時,部分團員因為未被續聘,上立法院抗議評鑑不公。也有媒體指稱,兩廳院法人化後,流程未見精簡;部門間因為競爭關係,不願彼此伸出援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潘皇龍更直率表示,「兩廳院影響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走向,藝術總監不能只扮演房東的角色。」
面對質疑,平珩有些無奈,「制度改變,想達到效果其實還是要花一段時間,沒有三年五年怎麼能判斷它的成果?」
行百里路半九十,歷經法人化人員的大流動,一年的調整讓平珩在人事上逐漸站穩腳跟,補齊的各部門經理也開始摩拳擦掌,準備一展身手。面對未來一年半的任期,她笑著說,「準備工作完成,可以開始衝了!」
平珩小檔案
1958年生,紐約大學舞蹈系碩士,現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講師。
曾為舞蹈空間舞團團長,曾擔任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國際藝術舞蹈學院舞蹈節總監及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1999年獲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舞蹈類文藝獎。
讓兩廳院服務更綿密
喜歡「先其行,而後言」的平珩,做事像鴨子划水,表面悠緩,行動卻不曾稍歇。莊嚴富麗的兩廳院,看似改變不多,然而近一、兩年走入兩廳院的觀眾一定會發現,過往公家單位的怠慢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親切熱心的專業服務,態度之佳,比許多民間企業尤有過之。
這些改變並非偶然,必須歸功於一系列綿密的服務運動。深諳「兩廳院屬於服務業」的道理,平珩跨出藝文界,向企業界、學界取經。年初即延請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嚴長壽、世新行管系教授徐木蘭,以及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等名師開班授課,指點服務人員的應對進退,前台的服務流程,甚至要求不同部門人員一起腦力激盪,就合作時發生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課堂結晶也確實納入執行,前台人員與計時工都有小組長負責定期訓練,人資部門每月、每季都會做服務的評分,連駐點店家都必須與兩廳院同步。今年3月戲劇院的福華重新裝修,兩廳院就與福華在顏色等方面,做了多次討論才決案,「我們就是那種『惡房東』,」平珩笑著說,「他們來用我們的場地,結果我們從服務流程、提供的餐點到裝潢,樣樣都要求。」(王怡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