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中國房地產風暴來襲?一文搞懂碧桂園、恒大連環爆內情

黃健誠
user

黃健誠

實習記者張瑋珊
user

實習記者張瑋珊

2023-08-18

瀏覽數 20,450+

近日,中國房地產模範生「碧桂園」傳出債券違約,而曾是中國第二大房地產商的恒大則是在美國申請破產,令人不禁擔心會演變為中國版「雷曼時刻」。張智傑攝
近日,中國房地產模範生「碧桂園」傳出債券違約,而曾是中國第二大房地產商的恒大則是在美國申請破產,令人不禁擔心會演變為中國版「雷曼時刻」。張智傑攝
00:00
00:00

近日,中國房地產模範生「碧桂園」傳出債券違約、曾是中國第二大房地產商的恒大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是否代表中國經濟的雷曼時刻到了?究竟碧桂園、中植系、恒大等業者發生什麼事,對台灣又有什麼衝擊?四大QA帶你一次瞭解。

今年8月8日,被稱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園,驚傳兩筆美元債,因無法如期支付2250萬美元的債息,恐怕將爆發違約危機;10日又發出公告指出「出現階段性的流動性壓力」,且在2023年上半年,淨虧損介於人民幣450億元(約合台幣1971億)至人民幣550億元(約合台幣2409億)。

再加上碧桂園於上海證券交所及深圳交易所發行的11筆債券停牌,鉅額債務引起全球投資人注目,擔心碧桂園成為下一家恒大,甚至演變成中國版的「雷曼時刻」。

一、碧桂園為何爆出債券違約危機?

創立於1992年的碧桂園,創辦人楊國強,以曾是農民身分,翻身為地產商的傳奇故事而聞名。

這30年來,趁勢搭上中國的房地產熱潮而起,更是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最大收益者,但是,「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由於中國民眾仍抱持「有土斯有財」的理財方式,因此將大量資產投注在房地產市場中。

隨著中國的經濟在過去數十年獨領風騷,民眾開始富裕起來,也讓碧桂園的房地產業務持續擴張。但是,迅速且過度擴張的結果,導致碧桂園必須不斷有「新錢」流入,也就是不斷地借貸,因應蓋房、擴張業務所需,碧桂園也認為,只要持續擴張就能持續還債。

但是,情況在2016年時,開始有了改變,由於房價持續高漲不墜,中國當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甚至還在2017年時,被寫入中共19大報告中,此後成為房地產領域的指導政策重點。

再加上房地產業的債務規模過大,中國當局也開始擔心影響整體金融體系,也開始在2020年起,採取更為嚴厲的「打房」措施,也限制房地產業的融資能力,引發一系列違約,碧桂園在8月10日發出的聲明中指出「2022年至今,融資環境極其艱難……,」在銷售額下滑與難以借貸的內外夾攻下,就發生難以支付債息的違約危機。

另外,在該聲明中也指出,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交屋高達97.8萬套,2023年全年預計交屋則高達近70萬套房。

雖然如此,碧桂園仍低估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未及早對房地產供過於求的狀況做出因應,且「在三四線及更低線城市投資比例過大、負債率壓降速度不夠等潛在風險的認識不夠深刻。」在在都成為引爆此次危機的原因。

取自碧桂園官網

取自碧桂園官網

二、房地產風暴會演變成中國版的「雷曼時刻」嗎?

無獨有偶,就在碧桂園「爆雷」,發生債務違約的危機時,中國第五大信託業者中融信託也「出事了」!

就在8月11日當天,中國三家A股上市公司發出公告,表示其所投資的中融信託投資產品「有本息不能兌現的風險」。

由於中融信託屬於中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中植系」集團的旗下一員,再加上集團管理資產規模高達人民幣1兆元,又向來與房地產市場往密切。因此傳出爆發「本息不能兌現的風險」,就被外界認為是其投資房地產的債務危機所致。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回顧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事件,起因源自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的連鎖效應,最終以負債高達約6000億美元(約合台幣19兆元),宣告破產。

由於全球也有不少投資機構,擁有碧桂園或中融信託的債券,一旦兩者全面違約,恐怕同樣會引發全球性的連鎖效應。因此,也有投資人擔心是否成為中國版的「雷曼時刻」。

不過,從目前幾間國際金融機構對於碧桂園美元債的曝險規模來看,貝萊德持有約總值3.58億美元債券,匯豐及安聯則各自持有3.43億、3.01億美元的規模。

如此看來,應不致形成超大規模的倒債危機,且中國市場相較美國的自由經濟市場,有著諸多管制,因此釀成系統性風險的「雷曼時刻」可能性不大。

三、恒大同樣爆發債務危機,現在怎麼了?

此次碧桂園爆發債信危機,讓人回想起2021年恒大集團所爆發的債務危機,至今後續影響仍餘波盪漾,而在18日又有了最新發展。

恒大在美國紐約,向當局申請破產保護,再次掀起高度關注。回顧恒大2021年爆發的債務危機,當時身為中國最大地產開發商之一的恒大,受到當局2020年打擊過度借貸的政策「三條紅線」影響,加上不斷迅速擴張版圖、資金槓桿過大,2021年9月爆發債務危機,出現嚴重債券違約,成為當時全球負債最多的房地產開發商,總共積欠供應商、債權人與投資者超過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兆6705億元),相當於2020年中國GDP的2%。

事發後,恒大為了籌資,出售中國恒大、恒大汽車、地方銀行股份等,都難以化解困境。2021年12月3日宣布無法履行債務責任,政府和監管機構迅速跟進,成立風險化解委員會組織重組,引發中國史上最大的債務重組案,恒大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並於2022年3月21日停牌。

恒大就重組事宜和債權人進行了近兩年的談判,上個月17日公布財報,2021與2022年共計虧損8120.3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兆6,046億元)。

據美國《破產法》,非美國企業在進行破產重組期間,可透過該法阻止債權人在美國提起訴訟或扣押資產,此舉也為破產尋求重整及和解,盡量避免進入清算程序。

恒大在美國紐約,向當局申請破產保護,再次掀起高度關注。取自維基百科

恒大在美國紐約,向當局申請破產保護,再次掀起高度關注。取自維基百科

四、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碧桂園及中融信託相繼發生債信問題,對台灣的金融機構而言,是否會造成衝擊?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表示,台灣金融體系曝險有限,再加上相對韌性、健全,因此相當具有信心。

根據金管會對國內金融三業(銀行、證券、保險)的調查,目前對於「中植系」並無曝險。至於碧桂園則曝險近21.7億元台幣,其中包括投信基金17.2億元、國銀2.8億元,以及5家銀行銷售給22位客戶,總計1.7億元的公司債。

除此之外,金管會也指出,已針對國內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調查,目前上市櫃公司也都沒有投資碧桂園及中融信託相關商品。

18日,永豐金控總經理朱士廷在法說會上,對於中國曝險議題也提到,台灣金融業具有韌性,且永豐金向來行事保守謹慎,從2、3年前開始便未再對中國進行投資,讓曝險慢慢下降,並將海外布局逐步移往東南亞,因此永豐金旗下子公司無論是在碧桂園或中植系風暴曝險都是零。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對碧桂園及中融信託的曝險相對小,影響並不大。不過,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提醒,特別注意在中國的台資企業,是否因往來客戶與廠商而受到牽連,或是透過國銀融資、投資相關金融商品,進而成為這場風暴的受害者。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