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以前,我們總愛在父母面前說自己沒錢了,而如今我們長大了,卻總說自己還有錢。以前,我們總愛買東西價格往高了報,而如今我們長大了,為父母買再貴的東西也總說花不了多少錢。(本文摘自《我那麼拼命,就是不想平庸至死》一書,作者為慕新陽,以下為摘文。)
編按:緣分會把一個人帶來身邊,也可能會把那個人帶走。承認自己無法掌控一切的心情,或許,也就會比較懂得珍惜當下,時時刻刻都能和伴侶好好在一起吧!(本文摘自《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一書,作者為羽茜,以下為摘文。)
編按:雖然心中仍會有不安,也會有「這些問題,真的到時候就會好了嗎?」的懷疑和恐懼,但是我在幾次類似的經驗之後學到,我們本來就沒有辦法控制所有的事情。(本文摘自《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一書,作者為羽茜,以下為摘文。)
今年4月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了全新《拉美莫爾的露琪亞》,這是義大利作曲家董尼采弟(Donizetti)最重要的作品,自19世紀以來風靡至今。歌劇以少女露琪亞為中心,最著名詠嘆調《在寂靜籠罩的深夜》,花腔女高音在單簧管伴奏下,吟唱露琪亞的悲慘命運。
編按:面對羞辱創傷,當時的情景,會因為被他人對待或傷害的關係,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個汙點。當我們不說出來,我們無法擁有力量,去阻止施加創傷者。(本文摘自《羞辱創傷》一書,作者為周慕姿,以下為摘文。)
編按:一個人之所以感到不夠自信、或是自卑,未必是外在某些條件或表現比別人差,而是內心深處受到「限制性信念」影響,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對待、更值得的人生,才會不斷地討好別人、或貶抑自己。(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編按:友誼裡不是只有甜,還有競爭和比較。在「我不希望他比我過得好」這種敵對心態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切記,當愛與競爭面對面時,不要讓競爭占了上風。(本文摘自《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一書,作者為萬特特,以下為摘文。)
編按:這個集體文化一直在釋放「一個人是很孤單無助的」、「沒有可依從的對象你人生會完蛋,很可憐的」,這些集體意識,不僅讓父母養兒防老,子女們也會面臨恐懼和孤單的焦慮中。(本文摘自《慣性討好》一書,作者為蘇絢慧,以下為摘文。)
隨著知識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人相信先要跟隨老師讀書,然後與時俱進地終身學習。
很年輕就成功的「天才」們當然比較容易吸引我們的目光,但是,各行各業中都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人。那些一畢業就邁向康莊大道的「天之驕子」,在往後的人生中就會發現,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他們缺乏面對不順遂的經歷,因此,會更難突破這些困境。
最有益於我們成長的真話,往往不會來自我們直接提供服務的人,而是接收服務的人,對於第三人講述我們時的評價。
和朋友去喝咖啡,離開時,櫃台女孩跑到我面前打招呼,她說她曾是小學堂的孩子,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
編按:今(31)天是除夕,放鞭炮、貼春聯等年俗,代表了華人在新舊交歲之時的願望表達。而在新時代,有新的願望想實現。為人療癒身心靈的園藝治療師張美蓮,將除疫去病列為2022春節的第一願望,加上除債務、除心結等「年度放棄清單」,通往每個人都能自由暢意的未來圖景。
在一個家庭影片上看到一隻受困的浣熊。美國家庭,常常會遇到浣熊這種不速之客,他們偶爾會到人類家裡翻翻垃圾弄點東西吃。
編按:如同《鐵達尼號》一樣,許多賣座電影的結局,即使並非皆大歡喜,還是能打動人心。光是美好的結局、順利實現夢想,並不會構成感動的要素。不管是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勇敢、真摯地面對,這種態度才真正讓人動容。(本文摘自《你看事情的角度,決定了幸福的長度》一書,作者為翡翠小太郎,以下為摘文。)
編按:追求完美的性格,使我成為了容易因為小失誤而一蹶不振的人。在藝術表達上,多花時間琢磨能夠讓情緒的勾勒更細緻。只是,若苛求所有事都必須分毫不差,會帶給自己太多壓力。(本文摘自《陪你一起風和日麗》一書,作者為泰先生(崔聖哲),以下為摘文。)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的最新公告,目前世界上最年長的同卵雙胞胎,分別是來自小豆島的炭山梅野與大分縣的兒玉小梅。
編按:對我來說,職場上真正的「大人」所意謂的「成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自律、準時、有效率且合理的敬業,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包容、互助與互相成就,這和外表給人的感覺無關,但一相處起來大家都心知肚明。(本文摘自《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一書,作者為林依晨,以下為摘文。)
編按: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想要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本文摘自《認知覺醒》一書,作者為周嶺,以下為摘文。)
專家強調,其實訂定新年計畫時,是有一些小祕訣的,掌握這些訣竅能更快的讓自己上手。
最近跟兩位英國朋友聯繫:一位非常傷心,她已經快三年沒看到遠在國外的女兒和外孫,本來已經計劃好今年全家終於可以聖誕節團聚,結果變種病毒Omicron把旅行計畫完全打亂。
編按:一個好的前任就應該像死了一樣,安安靜靜做個「死鬼」才是體面。我們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試錯中明白,失去和告別是成長的必修課,所有的午夜夢回,所有的年少純真,仍會歷歷在目,但你已經往前走了,不需要再觸摸了。(本文摘自《你並非一無所有》一書,作者為萬特特,以下為摘文。)
編按:在失和與修復的過程中,嬰兒得以發展自體感,還會對自己和照顧者的關係產生信心,他們深信媽媽會回來,而且自己能撐下去,一切都會沒事。反觀,缺乏失和與修復經歷的嬰兒,不是大哭大鬧,就是縮回自己的殼裡,即使母親釋出互動的訊息,他們也無動於衷。(本文摘自《關係修復力》,作者為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等,以下為摘文。)
東京品川車站,每天聚集了成千上萬趕著去工作的人們。
孩子最不喜歡聽的話,就是天下爸媽最習慣講的話。這些話當然不叫溝通,講了愈來會愈不通。偏偏爸媽總以為自己在溝通。根據我的不負責任統計,孩子最不愛聽的前五名是:
編按: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選擇、決策的過程。看多了之後,就能借助他們高明的視角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本文摘自《認知覺醒》一書,作者為周嶺,以下為摘文。)
我的臉書粉絲專頁是由我和小編共同經營的,我們輪流發文更新。我通常是將生活感受寫成短文貼出,小編則是擷取我出版過的作品,或是接受訪問的內容。
這一年,出不了國,原以為自己會有禁閉感,這個「衰年」初始時的確揉合著悶與不安。不久就體悟,面臨「不可抗力」事件時,掙扎無用,焦慮無用,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以前,我們總是要在生命遭逢巨變,才會回過頭想,到底要過怎樣的人生?然而,疫情讓我們意識到生命可貴,這是個機會,可以提前把生命做排序,思考我要成為什麼?我要去哪裡?我要擁有什麼?不要再浪費那麼多時間,在不適合自己的事物上。
以前,我每年會安排二到三次的出國旅行,疫情爆發後,我發現接下來好幾年都出不了國了。剛開始時,我也會擔心,日子會不會變得無聊、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