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腦神經元連結與肌肉一樣,都是用進廢退的。暗黑系、負面悲觀、低落不滿的迴路,我們儘量不要去使用它、激活它。而富有創造力、幽默風趣、明亮光彩、祥和安定、幸福快樂的這些連結,我們則要經常使用它。(本文摘自《快樂醫學》一書,作者為洛桑加參,以下為摘文。)
編按:你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個性、不安全感、觀點與憧憬。這些東西即使不完美,但是都很重要。相較於嘗試轉變成另一個人卻慘敗,從一開始就誠實面對自己更好。(本文摘自《啟動你的韌性開關》一書,作者為史蒂芬妮.艾茲蕊Stephanie Azri,以下為摘文。)
編按:「壞風險」生態系統吞噬青少年時期的馬提,而「好風險」生態系統又將他給拉了出來。人們需要一個激勵與催化的時刻以及典範楷模的支持,讓他們勇敢承擔起正面風險。(本文摘自《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一書,作者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以下為摘文。)
就算好好整理,不久之後家裡又亂了?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指出,只要掌握可能變亂的時機及歷程,就能降低變亂的機會!
因為喜愛觀看韓劇、韓影,很早我就被尹汝貞圈粉。不只是因為她在每部作品的演出打動我,而是戲外這位與前幾年過世、被稱為日本國民阿嬤的演員樹木希林一樣,這位韓國國民阿嬤同樣有很多人生智慧。
編按:威爾史密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因為主持人用言語調侃他的妻子,他衝上台給主持人一拳,讓在場的人目瞪口呆,轉播也臨時被迫中斷。第一次看到被動式攻擊(passive aggression)這個詞時,讓我覺得很困惑。明明是攻擊,怎麼會是被動的呢?
編按:這句拉丁箴言仿若心靈的警鐘,每當危機發生或千鈞一髮之際,它總會響起,使我們赫然意識到,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未來」,未必真的會出現。(本文摘自《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一書,作者為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等,以下為摘文。)
無效社交,不會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環,而是一種內耗。
從小到大,我們被各式各樣的「平均值」圍繞,像是一種集體的信仰,我們著急地想要把自己套入平均值中,希望自己不是平均值下方的那群人,只為了換取短暫的心安。
編按:趨利避害的天性,讓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占了「老好人」的便宜,一邊說著「你最好了」卻漸漸習以為常,失卻了對這份善舉的感恩。反而對那些嚴格苛刻的人,抱有謹小慎微的態度。(本文摘自《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一書,作者為DTT,以下為摘文。)
你也是慢熟的人嗎?無論在班上還是職場上,剛開始都像個邊緣人,總是躲在一個角落,觀察著大家,不想被搭話、也不想被關注。甚至還有Dcard的網友表示:「真的,非常同意,內向加上我又長的比較兇,反而會被別人感覺難相處,其實我只是放空而已啊~(淚奔)」,找到同溫層的溫暖真的太感人了!
「電影明星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每年演出的電影數量」和「該年掉入游池溺斃的人數」高度一致,所以凱吉演出愈多部電影,愈多人溺斃嗎(因果)?當然不是,一切只是巧合。
編按:如果小蓉把自己當成是關係中「主動者」的角色,她會發現自己從原生家庭習得的關係藍圖是「一方以低姿態犧牲成全另一方」。很多男性都願意平等對待伴侶,小蓉沒有選擇和那樣的對象交往,或是她在關係中,透過「付出和隱忍的循環」,把對方養成了一個漠視伴侶權益的情人。(本文摘自《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一書,作者為黃惠萱,以下為摘文。)
編按:把時間花在嫌棄、抱怨和謾罵上的人,實在很虧。好不容易才來地球一趟,此生壽命有限,時間用在體驗、快樂和學習修行上,才不算浪費。(本文摘自《快樂醫學》一書,作者為洛桑加參,以下為摘文。)
編按:我常感到自己在憤怒時,會產生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覺得「就是你的錯呀」、「你就是不應該呀」。按照「憤怒分析表」的引導後,就會對自己的憤怒有新的認識,進而有了理解憤怒、轉化憤怒的可能。(本文摘自《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一書,作者為叢非從,以下為摘文。)
編按: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也是一方在2月14日表達心意後,另一方回覆是否接受愛情的日子。男孩曾經不止一次地跟朋友表達過「這輩子我就認定她了」的想法,但在相處後,兩人都發覺最好的關係不是「非你不可」,而是「不妨一試」。(本文摘自《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一書,作者為DTT,以下為摘文。)
編按:培養健康自尊的一部分,是接受某方面不見得要比其他方面優越。學習填寫「領域輪」,更能突顯出「解讀」與「價值觀」在面對自尊問題時的重要性。(本文摘自《啟動你的韌性開關》一書,作者為史蒂芬妮.艾茲蕊Stephanie Azri,以下為摘文。)
編按:離婚後的大S接到前任的電話,20年沒變的電話號碼牽起了他們的緣分,更決定攜手共度一生,恰似偶像劇般的浪漫。而你會怎麼看待前任呢?報復前任的各種方式裡,最傻的一招,大概就是傷害自己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有些東西已經丟了,就別再讓自己不快樂了。(本文摘自《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一書,作者為萬特特,以下為摘文。)
編按:那些沒有理由活下去的囚犯,無法擺脫冷漠與絕望。然而,那些找到活下去理由的人,則是設法挺過惡劣的環境。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弗蘭克説:「知道『為何』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事情。」(本文摘自《啟動你的韌性開關》一書,作者為史蒂芬妮.艾茲蕊Stephanie Azri,以下為摘文。)
編按:人其實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即使了解也可能選擇不說。我很少生氣、從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人過分親切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真面目,而是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或感情出現摩擦,所做出的防禦性行為。(本文摘自《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一書,作者為劉珍明,以下為摘文。)
編按:想要立即見效的人注定會失望。有的人會因為改變速度不如預期就放棄。有的人則發現只要改變一個習慣,連帶也會更容易改變其他習慣,他們將大步前進,做出愈來愈多的改變。一旦你明白自己每天都在冒險,你在處理每一個風險時就能更果決。(本文摘自《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一書,作者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以下為摘文。)
我不贊成極簡=不能消費的想法。不過為了不讓好不容易打造起來的極簡生活,因衝動消費再次陷入雜亂,有意識的消費絕對是必須的。本文分享幾個親測有效的網購小撇步,希望能幫助大家在自己的物慾前面多裝一條「保險絲」!
編按:有的人老是祈求上天,希望能活得長長久久。但他們真知道自己求的是什麼嗎?活到長命百歲的人,要面對的難題更多,而且沒得選,只能默默承受。(本文摘自《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一書,作者為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等,以下為摘文。)
編按:彼得.杜拉克說:「風險來自於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做什麼。」每個人獨有的風險性格(risk personality)型塑個人在面對風險時的慣性思考與行為決定,但也會隨著人生經歷的累積而改變,影響我們看待與評估風險的方式。(本文摘自《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一書,作者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以下為摘文。)
編按:「墨菲定律」誕生在20世紀中葉,正是歐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充滿了一種自信、樂觀的精神,相信人類終將克服所有困難。而「墨菲定律」則給當時的人們敲了一記警鐘。(本文摘自《墨菲定律》一書,作者為張文成,以下為摘文。)
和朋友去喝咖啡,離開時,櫃台女孩跑到我面前打招呼,她說她曾是小學堂的孩子,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
編按:我看著鏡子,把想對自己說的話說出來,讓本來討厭上班的心聲,變成:「今天也好好度過這一天吧!」。當不安和擔憂縮小,多出來的位子,自然就被「今天應該怎麼過才能過得好?」的想法填滿。(本文摘自《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一書,作者為劉珍明,以下為摘文。)
編按:我們雖然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但千萬不要迷信失敗。我們需要的是一點點小的成功,帶來一點點大的成功。(本文摘自《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一書,作者為DTT,以下為摘文。)
擺脫弱勢思維,首先你要相信,賺錢跟跑步一樣,都是技能,是可以透過鍛鍊提升績效的。以下是,我從身邊的成功人士、世界知名的創業家書籍中,透過自己的體悟,整理了7種鍛鍊自己成為「賺錢體質」的準則。
編按:通常有這種高理想高自我要求的責任感,從原生家庭的塑造開始,個體就被不斷地歸咎責任,只要發生任何問題,家庭就會歸咎於小孩身上,甚至把身為父母的責任,也一併地歸因於孩子。(本文摘自《慣性討好》一書,作者為蘇絢慧,以下為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