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當代職場鼓吹穩定與效率,卻也容易讓人困在動物園般的舒適圈。畢竟,沒有人是為了被觀賞而生,而是為了穿越沙漠、活出本質。當你覺察到人生被困在動物園KPI,感到內心渴望更多,那正是自我領導的開始,勇敢啟程,走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我們都生而具備穿越沙漠的裝備,但太多人把它耗在被觀賞的日常裡。
小駱駝的大哉問
多年前,曾讀到一則寓言,至今仍縈繞心頭。
動物園的一隅,一對駱駝父子正閒聊。
「爸爸,為什麼我們的睫毛特別長?」
「為了在沙漠裡抵擋風沙,也能看清前路。」
「那背上又大又醜的駝峰呢?」
「那不是肉瘤,是『行動糧倉』,儲存養分與水分,讓我們長途跋涉,也不至於挨餓口渴。」
「那腳掌為什麼這麼厚、這麼寬?」
「為了穩穩踏在滾燙鬆軟的沙地上,耐熱、耐磨。」
小駱駝聽完眼睛發亮:「我懂了!我們的裝備是為了征服沙漠而生!」
頓了片刻,他壓低聲音問:「可是,爸爸……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在動物園裡?」
父親沉默。這個問題,他也無法回答。
這個寓言是否像一記鐘聲,敲醒正面對人生十字路口中迷惘的你?
我們不是駱駝,也不住在動物園的鐵欄裡;但人生裡,我們是否也曾在舒適圈(安全的「動物園」)與未知的「沙漠」之間徘徊?每個人生來即具備獨特能力的「長睫毛」「駝峰」「厚腳掌」,卻在日復一日的可預測生活中,慢慢忘了起初的感動和夢想,甚至忘了那片證明我們生命意義的廣袤沙漠。
本文我想分享一種不同於世俗的成功觀:不是在動物園裡接受更多掌聲與餵食,而是找回走進沙漠的勇氣,在看似荒蕪之地,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第一部:舒適的牢籠——我們為何滿足於被觀賞的人生?
「動物園」是個精心設計的隱喻。
它代表體制為我們鋪好的安穩場域:穩定的工作、可預期的晉升、和諧的人際,以及符合期待的形象。在這裡,風險被降到最低、生活井然有序。我們努力扮演好角色,如同籠中的駱駝,優雅地接受觀賞與讚美。
這種「被讚美、被稱羨」的人生,是典型屬於世界的成功:更高職位、更豐厚收入、更自在的人生。我們終極一生,一直是在收集勳章般地累積看得見的成就;一生追求著宛如獅子般的權力和地位,掌管所屬的領地。但後來發現,那個領地也只是動物園中最顯目的位置,好供更多遊客容易觀賞。
對萬物之靈的人類而言,這座看似安全的動物園,往往也是最華麗的牢籠。長久居於其中,我們的「生存裝備」會開始退化。明知自己有潛力,卻少有真實試煉;聽過許多關於勇氣與毅力的故事,卻把它們當口號。我們像擁有巨額存款,卻從不提領的人。知道自己能應對風雨,卻害怕走入風雨。若不透過挑戰去「提領」潛能、智慧與內在資源,它們就只是漂亮的裝飾與虛幻的滿足。日子久了,也讓我們愈來愈害怕「沙漠」:害怕未知、害怕失敗、害怕失控。寧願在可預測的中規中矩中地過活,也不願踏入不確定的曠野。小駱駝的最後一問,是對「意義錯位」的悲鳴:我們明明是為星辰大海而生的遠洋船,卻滿足於長年停泊在安全港灣。
第二部:曠野的呼喚——在無人之境,聽見內心迴響
與動物園相反的,是「沙漠」。
沙漠象徵人生那些充滿挑戰、不被理解、甚至孤立無援的階段:職涯瓶頸、創業艱辛、家庭摩擦、財務窘迫,或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沙漠裡沒有現成地圖、沒有清楚路標、也沒有掌聲;只有烈日、風沙,與對內心最直接的對話。
偏偏,最貧瘠之地,常是生命力真正生長之處。
我想提出一個悖論:若想看見「沙漠裡的江河」,就必須先走進沙漠。 生命中最珍貴的體悟與最堅實的力量,多誕生於越過崎嶇之後的回望。
這引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影響力:「駱駝式」影響力。
它不在於你「征服」了什麼,而在於你「承擔」了什麼;不喧囂、不張揚,卻能穿透時間與人心。它體現在:
1.品格的真實性:走過沙漠的人,自帶厚度。他不再覆述他人道理,而是分享血淚換來的體悟;談論希望時,令人信服,因為看得見他曾在絕望中點亮過微光。
2.沉默的堅韌:在充滿誘惑與捷徑的世界,選擇走窄路、堅持做對的事,這樣的人本身就是一座燈塔。或許一時不被理解,但時間會證明,那份堅持守住了價值。這種影響力如沙漠基石,不顯眼,卻穩定一切。
3.同理心的深度:未曾乾渴,難懂一杯水的甘甜。走過困境的人,心會更柔軟也更有力,能承接他人的脆弱,給出溫暖與支撐。
這種影響力的根基,是親身經歷。因為生命真正的力量,不來自順境口號,而源於困境見證。
如同不曾離開動物園的小駱駝一般,牠對能力的認知只會停在「聽爸爸說」;那是知識,不是智慧。在資訊爆炸的AI的時代,聽再多他人的成功學,也不會自動轉化為你的力量。因為力量需要一個「場域」:那,就是你我的「沙漠」。
第三部:勇敢踏入沙漠——從「知道」到「做到」的英雄之旅
承認自己身處「動物園」是第一步;鼓起勇氣進入「沙漠」,才是蛻變的關鍵。此種回應天命、回歸真實的個人英雄旅程,我將它分為三個心態與行動階段:
1.忘記背後:掙脫過去的引力
我們不敢出發,是因為常被過去綑綁:
.被成功困住:昔日輝煌變成今日包袱。怕再嘗試不如從前、怕失敗讓光環褪色,於是停在今日的功勞簿。歷史上不乏表現傑出的一代英雄,卻在新挑戰前因懷疑與恐懼卻步,而終結了無法持續的偉業。成功,有時比失敗更難掙脫。
.被失敗綁住:一次挫敗讓人草木皆兵,不再信任、不再付出、不再做夢。外界的評語與刺痛在心裡刻痕,於是築起高牆,忘了自己擁有重新開始的權利。
「忘記背後」不是否定過去,而是不被過去所綁架與限制。無論榮耀或羞辱,都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頁篇章,不是最後的結局。對每一個人而言,帶著所學,翻頁向前,才是生命重要的功課。
2.努力面前:勇敢跨出第一步
人生旅程,真正的關鍵不在想得多周全,而在行動。我們常等「完美時機」,卻不知道最深刻的轉變,往往始於一個微小但勇敢的決定。
.辨識你的沙漠:它可能是你一直逃避的處境、明知該做卻不敢選的職涯轉彎、需要修復卻無從起頭的關係,或是渴望學習卻一再拖延的自己。沙漠常藏在最不舒服、最抗拒之處。
.憑信念前行:這裡的信念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我願意與挑戰共存,並相信能從中學到什麼」。踏出那一步,你會發現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你看待問題的視角與內在力量因此升級。
3.發現泉源:在過程中遇見「沙漠中的江河」
獨行沙漠、迷惘匱乏之時,正是連結更深層生命力的窗口:
.內在的啟示:專注與沉靜中,長久未解的問題忽然清明。
.意外的援助:在最需要的時刻,一個人、一句話、一本書,如甘泉出現。
.潛能的迸發:你比想像中的自己更堅韌,完成了從未以為能做到的事。
這些「江河」不是為了免除艱辛,而是在艱辛中賦予人生意義與力量。它們重塑你對自己與世界的認知。
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像駱駝一般,我們別把天賦養在動物園的籠子裡。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應對挑戰的「內在裝備」。只是這個時代有太多「動物園」,用安逸與掌聲,悄悄讓我們放棄走進自己命定的沙漠。當你人生碰到困境,需要做出抉擇時:
.不必怕迷路:因為那裡會長出前所未有的道路。
.不必怕匱乏:因為那裡會湧出生命最甘美的江河。
魯迅曾說過:「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願我們都能聽見內心最深處的呼召,勇敢回應,並邁向自己的英雄之路。最終,你將成為一位有故事和影響力的人。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逢甲大學社會創新暨永續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