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更重要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4-07-01

瀏覽數 35,000+

「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更重要
 

本文出自 2004 / 7月號雜誌 第217期遠見雜誌

如果有人問:「誰最適合做台灣的領導人?」我的答覆十分肯定:「有能力足以防範腐蝕台灣優勢的人,更有能力足以厚植台灣優勢的人。」

(一)民主與本土化

戰後台灣的前三十餘年,同時走過了威權統治與高經濟成長;近二十年來,也同時經歷了政治民主與本土化。「政治民主」帶給了社會多元與言論開放;「本土化」帶來了主體意識與台灣認同。可惜的是,儘管大家享有民主,即使切中時弊的批評,也少受尊重;產生了選民有講話的自由,執政者也有置之不理的自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兩大矛盾現象的持續存在:

——民主的選舉不斷,民主的品質則不斷地在惡化。

——一方面社會開放活潑,另一方面則因權力與財勢結合,造成社會的公平下降,公平競爭的規則難以建立。

「本土化」是透過政治任命或民主選舉,由本省人士主導政局,這是一個政治現實的必然趨勢。只要出任要職的都是合適的人才,本土化就可以得到全體人民的認同。如果,所用者只是權力圈內的自己人,既缺乏才能,更缺乏操守,那麼本土化政策就會產生後遺症。

在民主社會中,「本土化」是一個階段性的政策,就如美國社會,對少數民族也有補償性的僱用政策與教育政策。一旦本土化普遍落實之後,就要用「天下」之「英才」。

要確保一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必須要有不折不扣的法治。當司法超然公正時,才能對有錢的人、有勢的人、有權的人之間的相互利用與擴張,產生嚇阻及懲罰的作用。

一個沒有篤實法治的社會,不僅像皇后失去「貞操」一樣地嚴重,也會失去對「皇帝」應有的尊重。

不論是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本土化、全面法治,它們都是現代社會運作中的「工具」與過程。這些工具是要來保護人民的權益,增進人民的福祉,再也不使人民受到脅迫與歧視;建立一個乾乾淨淨的社會,提供人民一個乾乾淨淨的教育、工作、生活、退休的環境,才是所有這些政策工具的最終目的。

走向這條乾乾淨淨之路,沒有捷徑。它必須以厚植台灣經濟優勢為起點,以全面法治排除路途中危害公平與正義的障礙。然後,台灣人民就可以在這條無限寬廣的路上,主導台灣未來的走向。

(二)誰真正愛台灣?

總統大選已落幕,現在可以冷靜地來問:誰真正愛台灣?

事實上,我在1993年11月的《遠見》雜誌,即以「誰真正愛台灣」為題,認真地討論過。原文是這樣寫的:

國民黨說:「我們最愛台灣。」民進黨說:「我們最愛台灣。」新黨說:「我們最愛台灣。」

本省籍說:「我們最愛台灣。」外省籍說:「我們最愛台灣。」

有錢人說:「我們最愛台灣。」普通人說:「我們也愛台灣。」

知識分子說:「我們最愛台灣。」市井小民說:「我們也愛台灣。」……。

這樣的討論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自由心證」。

如果以一個人的「行為」及「結果」,不是「語言」及「動機」來判斷是否愛台灣,那麼我認為有兩種人最愛台灣:

(1)真正在努力建設台灣的人。

(2)真正在厚植台灣經濟優勢的人。

很顯然,這些人是超越黨派、省籍、財富、或者教育程度的。他們可能來自執政黨或在野黨;可能是本省人或外省人;可能是有錢人或普通人;可能是讀書多或讀書少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散布在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職業、每一個地區。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多元化的特徵,真正愛台灣的人,就不限於哪一群人,更不是哪一群人的專利。

真正愛台灣的人,一定自身在參與建設台灣;或者至少不讓自己的言行來破壞台灣的建設。

一個國家的「建設」,硬體重要,軟體(如教育、法治)也不能忽視。可惜的是,這麼多年來凡是重大工程,幾乎沒有工程不舞弊的。軟體建設,如教育與科技研發則在財政赤字日增的壓力下,頻頻遭到削減。

今天真正在支撐台灣無形建設的是那些不做競選演說、不計名利、不再冷漠的民眾。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更在公益團體中默默地奉獻。我相信:他們熱愛台灣的程度會愈強、持久性會愈長,如果社會愈公平、政治愈清明。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三)兼顧三個層面愛台灣

厚植「台灣經濟優勢」的,是另一種愛台灣的人。他們深知,自己的言行,不能對三大議題產生負面影響:(1)台灣本身的安全;(2)台灣經貿的發展空間;以及(3)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旦台灣本島缺乏安全感,台灣就不容易再是安身立命之地;更不必奢談政府的公共建設與民間的長期投資。

一旦外貿導向的台灣經濟,在發展空間上受到限制,台灣經濟就會受到致命的傷害。

一旦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的安全感和經貿空間就立刻受到嚴重的威脅。

如果文中「誰愛台灣」的說法得到認同,那麼就很容易推論:哪些人不愛台灣?

不愛台灣的人是阻礙台灣建設的人——從工程舞弊的官員到為地方利益而抗爭的少數群眾。孫運璿資政語重心長地一再指出:台灣要不斷地建設。

不愛台灣的人是阻礙厚植「台灣優勢」的人,他們使影響台灣命脈的經濟因素惡化,更使非經濟因素難以改善。

這些人包括了一些逞口舌之快的政客、缺少擔當魄力的政務官、短視自私的投機者、造成社會不平的特權階級,以及經由選舉產生利用職權牟取利益的少數民意代表。

對民族、國家、社會的大愛不僅沒有排他性,同時更有擴散性。愈多人彼此尊敬與包容時,這個社會愈容易有凝聚力與生命力。

(四)「優勢」vs.「優先」

「台灣優先」正如「孝順父母」「愛護國旗」「注重健康」一樣的天經地義,毋需時時刻刻地在強調。

如果「台灣優先」是要用於兩岸關係及國際事務上,那麼一個適用範圍更廣、說服力更強的觀念應該就是「台灣優勢」。

「台灣優先」是指「首應考慮台灣人民的福祉」;「台灣優勢」在我的構思中,是指「厚植此一優勢」,主要是指「經濟」優勢,用以(1)確保全體人民的經濟福祉;(2)誘導兩岸關係良性地互動;(3)進而進軍與世界接軌,共謀繁榮。

台灣人民的福祉,不能靠主觀意識上的自我優先就可以獲得,而是要靠自己的實力。這一實力就是「台灣優勢」,因此,什麼才是「台灣優勢」?「如何才可厚植」「如何才可拓展」,就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求發展的關鍵。

(五)沒有「優勢」,哪來「優先」?

把「台灣優先」用在兩岸關係上,基本上就跳不出「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思考模式與防範心態。

把「台灣優勢」用在兩岸關係上,就乍然海闊天空。為了厚植我們自己的「台灣優勢」,政策上就容易有彈性、心態上就容易不排斥。

「優勢」與「優先」不只是一字之別,更是一念之差。

我曾提倡過「經濟中國」的構想,結合大陸、台灣與香港的比較利益,共謀中國人的福祉,並且反覆強調,在二十一世紀,「沒有經濟,就沒有中國」。

現在的「台灣優勢」論,是盼望台灣人民,不分省籍、不分黨派,不再煽動省籍情結,共同厚植經濟實力,一面開拓本身遠景,一面與大陸良性互動,另一面又可傲步世界。我也要同樣強調:沒有「台灣優勢」做後盾,也就沒有實力來倡導「台灣優先」。

在厚植台灣經濟優勢中,也必須兼顧其他層面的優勢發展。因此,大家也要盡心盡力,一起來倡導包容性的中華文化優勢、公平性的民主政治優勢、融合性的多元社會優勢。

如果有人問:「誰是台灣發展的罪人?」我的答覆十分簡單:「那些有意無意、或明或暗、或個別或團體,在腐蝕台灣各種優勢的人。」

如果再有人問:「誰最適合做我們的領袖?」我的答覆十分肯定:「有能力足以防範腐蝕台灣優勢的人,更有能力足以厚植台灣優勢的人。」

厚植台灣的優勢——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升斗小民——都是「愛台灣」。

放眼看台灣,那些散布在各階層、各地區、講不同方言、有不同教育程度、做不同工作的人,都是在默默地厚植台灣優勢,他們(以及我們)全是「愛台灣」的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