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CEO要敢拚敢衝耐壓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1999-10-18

瀏覽數 4,900+

CEO要敢拚敢衝耐壓
 

為什麼你的英文名字叫「Cray」?有何特殊含意?

答:這名字是大二我開始玩網路時就用了。有一部超級電腦叫Cray,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問:什麼樣的機緣開始玩網路?

答:我念台南二中就對電腦很有興趣,大學時讀機械系,還是對電腦很有興趣,所以在大二時轉資管系。轉到資管系後就爭取系統管理員的工作,因為很喜歡玩電腦,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把自己關在電腦房裡。

中山大學是台灣滿早建構學術網路的大學,我曾幫忙規劃校園網路,這是我轉到資管系一年級後的事,當時中山大學成立網路組,我就跟著網路組做事。台灣當時的網路還是Bitnet,也就是現在Tanet(學術網路)的前身。因為中山大學在南部,先天的劣勢是與其他學校比較疏遠,所以在網路上非常積極。

問:你在中山大學得到什麼樣的成長?會不會和外界很疏離?

答:很疏離,相對地比較適合修身養性、學東西,而且逼自己多接觸網路,因為透過網路才能得到很多外界新的資訊和技術。

中山大學知道自己距離較遠的劣勢,學校與電算中心都非常重視網路,很早就成立網路組。

為了電腦廢寢忘食

問:談談你從高中一路以來的經歷。

答:我高一時,剛好是高中試辦第一屆的電腦教育。上完第一堂課,我就覺得電腦很好玩,因為它會根據你下的命令去做事,以前從沒有這樣的經驗。

那時候寫Basic(培基程式語言)、dBaseII(資料庫管理系統),現在的人聽過dBaseIII已經算很早了,我那時候還只是dBaseII,而AutoCAD那時候是一‧四版(編按:現已到十五版)。

可是家人基本上反對我去學電腦,與現在大家鼓勵小孩子學電腦的情況不太一樣。那時候父母堅持我要考大學,讀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聯考又不考電腦,所以禁止我玩。但我跟同學借書,晚上躲在棉被裡用手電筒看,就把Basic讀完。

我也參加電腦社,但一直把這個興趣藏著,有空的時候才去玩電腦,因為還是得準備聯考。

上大學後讀機械系,原本認為功課和興趣可以分開,讀機械並沒有關係,可以再去修一些資訊課程。後來卻認為學電腦得花很多精神,大二時一些機械的專業科目負荷也愈來愈重,後來就乾脆轉到資管系。

大一時我曾修資管系大三開的組合語言,而且算班上滿高分的,因此建立我的信心。

問:家裡對你轉系的反應如何?

答:大概也就認了,因為知道我對電腦非常地狂熱,轉系是降轉,等於大學要讀五年,可是他們不但接受,也支持我做想做的事。

問: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轉變?你有說服他們嗎?

答:也不用太大的說服,反正他們給的錢我大部分都拿去買電腦書了,他們知道我為可以為了電腦廢寢忘食,為了寫程式、抓蟲(debug)熬夜、整晚不睡覺。

在中山大學玩網路,也就是玩Bitnet時,就開始和台北的一家公司合作。那時和老師思考網路的用途,最簡單的就是大家可以在上面溝通、互動、交流,而那家公司開發一套以數據機撥接的BBS(電子布告欄系統)軟體,很多人可以同時在網路上聊天、討論。

我和他們合作把數據機撥接轉換成現在的Internet通訊協定TCP/IP,在網路上可以透過TCP/IP直接連線,也就是使用學術網路的人也可以使用這個BBS。

這套軟體賣得很貴,大概要新台幣四十萬元,在當時是很驚人的價錢,只有少數的單位像教育部、電算中心、台中商專、台南師院買得起。但若單以學生的觀點來看,開發這樣一套軟體,不就是希望讓很多人使用一套賣四十幾萬元,這樣的價格讓很多人想用而不能用,實在很可惜。

利用電腦學習扎根

所以我在大三、大四時另外找到更便宜的solution(解決方案),讓大家都可享受到像BBS這麼好的東西。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套系統,只是它的中文化有問題,我將它中文化後放到網路上,架起來後就拿到那一年的資訊展展覽,才幾天的時間,註冊人數就超過一萬人,系統因不堪負荷而當掉,因此我們就再擴張系統的能力。很多學校看到都很想要,我們就乾脆放到網路上,想要的學校就可以自己架。現在台灣有七、八百個BBS站,使用者我相信超過四十萬人。上網已經變成大學生的傳統之一,新生只要一進學校,學長就會帶到電算中心教他上網。

那時候不只是做BBS,還需要許多工具。例如沒有Windows時,都用Telnet(終端機模擬程式),包括Telnet都不是中文介面,於是我將它改成中文。很多學校的電算中心如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都是使用我修改的Telnet,當時還做了很多關於網路的東西。

透過不斷開發、學系統,扎了很深的基礎。大二、大三大概在電腦房睡了兩年,每天弄到三、四點,中山大學宿舍又在山上,一想到回宿舍睡覺就覺得好累,乾脆在機房一躺就睡著了,隔天管理員開門時還看到我在裡面。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多。

問:不會覺得很煩?

答:不會,因為有好多新的東西可以學、可以鑽研,可以得到一些自我激勵的成就感。例如那時當了一陣子的駭客,侵入別人的系統,嘗試進入電算中心、教育部等單位。

問:沒有參加什麼社團?約會?

答:我雖然花很多時間在電腦上,但還是有參加一些社團,學校舞會也是有舞必到,所以我還是一個「舞棍」。另外還有學游泳、教游泳。我大一是新生盃游泳冠軍,因為台南二中都是教游泳,游泳沒過,體育就不及格,所以在二中時就學了滿好的游泳技術。

也曾在外面的電腦補習班教過書,不過只是偶爾,我還是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電腦上。

問:錢都存起來嗎?

答:沒有,我不會存錢,我都將它投資在自己的學習上。那時候累積的東西到現在都非常有用。

問:如何投資在學習上?錢從哪裡來?

答:當時我每個月買電腦書所花的錢大概有六千到一萬元,我離開中山大學時,把兩、三個書櫃的書都留在電算中心網路組給學弟、妹。電腦書其實都滿貴的,而且賺錢不易,所以每本書都是確定需要才買,買了也都會看。

問:你的錢從哪裡來?家裡每個月給你多少錢?

答:錢不多,大部分都是自己賺的。還好轉到資管系後,課業都是與資訊相關,所以我廢寢忘食地玩網路,不但沒有影響功課,功課反而更好。

另一方面,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在補習班授課。例如我大一學完組合語言之後,就可以到外面補習班教組合語言,因為我學東西算滿深入的。同時學校也需要有人去開發程式,於是我大學就和研究生一起做專案。另外就是電算中心的工讀,幫忙管網路及系統。所以一項知識和技術可以同時應用在不同方面,資助買書的開銷。

當時學電腦是滿好的時機,自己學會了不但可以教人,又可以拿來做專案,還可以有收入。

投資在學習上

問:專案有收入?都做些什麼專案?

答:研究生都會接專案,那時候我是少數大學部學生能和研究生、老師一起做專案,所做的專案就像國科會專案、科專專案等。

問:有很多收入嗎?

答:沒有,可是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以系上工讀生來說,一個月六千元左右,專案一個月也有五、六千元。補習班不是固定的,但收入比較多,一個星期只要去幾次,一次大概三個小時就夠了,鐘點費有六、七百元,這樣一個月收入就有不少錢了。

花在賺錢的時間並不需要很長,做專案、教書其實不會花太多時間,大多數時間還是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其實做專案對我而言並不會太難。

上了研究所,我主要在做群體軟體(Group ware),一群人可以透過網路做事,我開發了一套群體軟體的系統,就像「群體拼圖」。以前拼圖是一個人拼,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面相的東西,一起拼會更快。

那時候就深感網路非常有用,如果沒有網路,一群人很難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一個人要完成一件拼圖,可能要花一個小時,三、四個人卻可能花不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時間。對一個人來說困難的部分可能只是幾個點,這些點對另外一個人可能很容易,所以兩個人加起來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只有透過網路才能達成,進而影響我們後來做虛擬社群的想法。

虛擬社群是人與人互相溝通的平台,可以突破現在web(全球資訊網)架構的限制。原本透過web只能瀏覽,或者一頁頁地連結下去,使用網路的時間愈久,愈缺乏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尤其現在的學生都學web,而不是以前Telnet那種BBS,如果web再繼續流行下去,學網路的時間就愈久,也愈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我們希望透過虛擬社群,讓使用web時可以和別人聊天、討論,進行互動與合作。

問:所以你在大學、研究所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學習上?

答:幾乎都是。

問:是因為學習的同時還可以有收入?

答:可以support(支持)我繼續做這些事情,讓我投資在學習上,也因為沒有別的開銷,生活很簡單。

要跟上網路的快速變化

問:當時你知道未來會走什麼路?心裡很確定嗎?

答:其實沒有很確定,只是覺得自己的興趣在此,剛好工作又可以支持自己繼續學習興趣,我覺得這就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很多人的興趣很難短時間內帶來收入,常常因為經濟壓力,必須從興趣挪出一大塊時間去工作賺錢。

至於將來會怎樣,我倒沒有特別去想,只是會覺得自己的興趣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至於有多大的潛力,那時候當然不會很清楚。

問: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障礙?

答:絕對會有。在機房那兩年,別人不曉得你在做什麼,而同學當家教的收入絕對比我多,只要兼兩、三個家教,大學生一個月收入兩、三萬元不是問題。

問:會很寂寞嗎?

答:可以和我討論的人很少,因為自己走得比其他同輩更快、深入,大部分只能透過網路和其他相同領域的人討論。

還好家人雖然不曉得我在做什麼,但因為看我很投入、很認真,滿支持的,在學校做的東西也滿受老師肯定。不過我對自己做的東西,雖然短期間不能有很大的突出或表現,可是我肯定在將來一定會很有用處。

問:為什麼那麼有信心?

答:因為我曾直接體會透過網路可以做那麼多事情,有很多事情是沒有網路不能進行的,如果加強在網路的知識及經驗,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用處。

Internet是全球性的競爭,那麼多聰明的人都在網路上競爭,三個月就呈現新的變化,當兵兩年等於有八個變化發生,退伍後已經是八代以後的世界了。

問:為什麼三個月會有那麼大的變化,舉個例子。

答:當你想到一個點子時,同時間想到的可能有五、六組人,全球有幾百個團隊做搜尋引擎,所以大家都要搶自己的利基,儘快擴大市場占有率,在知名度能站上前幾名。

因為全球競爭,一上網幾乎沒有國界,以前的產業還可能在local的合作、銷售上有利基,國際大廠不一定對當地小廠造成很大的威脅,就像國內有很多人使用美國的Yahoo(雅虎搜尋引擎),即使在美國,一樣對台灣的搜尋引擎造成很大的威脅。

所以變化速度相當地快,因為同時間可能有人和你想到同樣的點子就去做了,三個月後可能又有新改變,如果跟不上這個脈動,很快就會被淘汰,所以做internet其實相當辛苦。

現在很多的競爭是屬於所謂的「網路型競爭」,不一定是internet的競爭,可是特性是網路型的競爭。

網路型的競爭會產生所謂的網路效應,也就是參加的人愈多,產生的影響會愈大。例如電話網路,剛開始這個電話網路一○○人、那個電話網路五○人,只差五○個人,可是一個新的使用者選擇電話網路時,會選擇多的那一個,變成一○一:五○的差別,接下來的新使用者也有很高的機率會選擇多的那一個,所以接下來的差別就是一○○○:五○、一○○○○:五○,大者恆大、小者恆小,這就是網路型的競爭。

贏者通吃的戰爭

問:是標準競爭嗎?

答:就是標準競爭,網路型競爭和標準競爭有很大的關聯,我在台大商研所就是在研究這些。老師非常支持我們,不管是研究VHS和Beta的戰爭,或是微軟在作業平台戰爭中為何能夠常勝,即使IBM後來出了OS/2,還是贏不過微軟,這都是屬於網路型戰爭。

問:標準競爭為什麼可以和網路型競爭扯在一起?

答:VHS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它機器的大量授權製造。技術的大量授權,讓很多第三者利用這種技術做錄放影機或是帶子。

帶子多了,影像成本就便宜,也能吸引許多影像公司將錄影節目放上去。有了節目、錄影帶、播放平台,VHS就能大量地普及,消費者選擇看帶子,就會選擇看VHS;買機器就會選VHS。VHS成為一種標準,它的影視節目、錄放影機及帶子也形成一種關聯性的網路。

所以VHS與Beta的戰爭變成兩個關聯性網路的戰爭,哪個網路贏了,另一個網路就全死,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戰爭。

網路瀏覽器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初網景(Netscape)是免費下載,消費者自然選擇使用,當網景的使用者增多。價值就相對地凸顯,因為大家都用網景,而網景也不斷出新版,大家還是堅持用網景。

雖然網景是免費的,但當伺服器也用網景時,伺服器就可以賣錢。而微軟的IE就很難介入,因為大家都已經用慣網景的標準了。這也是一個網路型的競爭,因為網景的標準,相關的東西如web、Content(內容)都會以這個標準生產,當網景建立起標準,就變成產業的典範。

問:競爭的因素是什麼?

答:網路型的競爭不只有一個component(要素),譬如VHS的例子,它的中文包括影視節目、放影的平台還有製作的相關技術,這些不同的中文中,要掌握所謂的核心元件、核心競爭力;可是相對地還要誘導complementary(互補性)的資產、能力配合、支援,串連成一個強大規模的網路,再吸引更多的互補性資產支援,就會產生所謂的「網路效應」,像滾雪球一樣。

換句話說,網路的使用者愈多,支援就會愈多;支援愈多,使用者就會愈多,這是會互相滾動的網路效應。所以一個公司能夠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並透過某種機制吸引支援的互補性資產,讓使用者愈多,兩者之間帶動的效應,就可以贏得這一場網路型的戰爭。

在internet上,這樣的特性就很明顯。以Yahoo(雅虎)為例,它財經方面的內容是由一家叫Typical的公司提供,這家公司願意支援它的內容,包括財務資訊及財務技術,是因為有很多人去看雅虎,兩者之間最後會產生一個正向的循環。

因為這樣的競爭是滾動的,當一家公司突破了critical mass(關鍵量)時,就能產生滾動的效應,後來的成長會成為一個指數型的成長,這也是網際網路競爭快速的原因。

利用垂直搜尋深入主題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問:你現在希望製造出什麼效應?什麼是你的core competence(核心競爭力)?策略方向又是什麼?

答:龍捲風有兩個產品系列,一是搜尋引擎,另一是虛擬社群,並希望都能透過網路型競爭方式帶動效應。

我們的搜尋引擎會提供免費的搜尋服務,讓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搜尋網站,愈多人使用及享受搜尋的服務,會有愈多人想使用搜尋引擎。

我們的定位是「The Best Internet Builder」(最佳網路建構者),並不經營搜尋引擎網站,也不經營虛擬社群網站,而是提供想經營此類網站者搜尋引擎及虛擬社群。當愈多網站使用我們的軟體,就會產生愈大的效用。我們認為自己經營網站,倒不如支援別人經營網站,然後一起分享利潤。

單一公司經營網站,再努力也不會贏過雅虎,因為雅虎已經累積很大的規模。

不管是虛擬社群或搜尋引擎,都已走到與以往不同的方向。以前經營搜尋引擎及虛擬社群時,都是一般性的,但事實上我們搜尋資料或在社群討論時,漸漸應會朝主題導向邁進。例如,若要討論地震相關話題,是到一般的搜尋引擎找資料一?到一般的虛擬社群討論?還是有一專門討論地震的網站及搜尋地震資料的網站?使用者自然會選擇主題相關的網站。不管是旅遊、證券期貨、政治或影視節目,我們稱之「垂直式」的搜尋引擎,或是「主題導向式」的,會因大量的需求而接連成立。

經營垂直式搜尋引擎或虛擬社群網站,本身對產業必須有深入的瞭解及敏感度,這樣的人在實體產業裡很多,但他們沒有經營網路的專業知識及技術,這就是龍捲風科技可以提供的。十月中旬,我們第一個合作的垂直式搜尋引擎及虛擬社群成立,主題是娛樂。陸續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看到一個接一個垂直式的搜尋引擎或虛擬社群出現。

我相信這將對現在的General Portal(一般性的入口網站)造成很大的衝擊,可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網路的趨勢。現在一般性的東西太多了,大家需要的主題是導向式和垂直式的,透過我們的技術,這類網站很容易建構起來,同時可以深入主題。

問:你怎麼確定你這個策略?

答:我們在一年多前就清楚這個趨勢。我們的團隊看到整個發展趨勢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再結合我在台大商研所學到的關於經營、科技管理的知識,定下這樣的策略。

我們的核心能力是網路的專業知識及技術。經營一個垂直式的網站是必要的,但卻缺乏內容提供者的專業,外面有很多這樣的人,兩方合作才能相得益彰。

問:目前成效怎麼樣?

答:很好,看過我們產品的合作伙伴都非常喜歡,完全改變現在網路的死板,使用者上網後無所適從的情況不再。透過社群的機制,讓網路更生活化,會覺得很有趣,若再應用到不同的主題,會變得更豐富。

是危機,也是轉機

問:你上一家公司(昶揚資訊)是什麼時候創立的?

答:大概三年前讀台大商研博士班時,看到網路上需要搜尋引擎,我就寫了搜尋引擎的程式,產品化後就和之前那家公司合作,由他們去做商業化的動作,我則帶領研發團隊開發新產品。後來昶揚發生財務危機,團隊面臨解散的危機,這個團隊包括研發、銷售約十幾個人。

問:這個團隊都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色?

答:剛開始都是技術背景,在商品化後,才漸漸有一些企劃行銷、業務的人。

問:這個經驗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答:是危機,也可以看成是轉機。

那次的確是很大的危機。這個團隊對產品的承諾很深,也認為遠景看好,所以都很投入,一旦因為財務危機而必須解散,我給他們的承諾及願景就無法實現,這給我很大的壓力。

因為這個危機,我們再去找支持的投資者,現在龍捲風科技擁有的資源就比當初那個小團隊多,我們也相對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因此危機也就變成轉機。

問:這給你什麼樣的啟示去規劃現在的事業?

答:第一是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我覺得一家公司很難運作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因為商業模式決定用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以及各自的分工、產品。以前那家公司同時有三種不同的商業模式,第一個是系統整合,也就是個別訂製的案子;第二個是代理;第三個是自行研發,也就是我的團隊,每一種商業模式都要花費很多的資源才能運作成功。

事實上,這家公司在系統整合上已有一定的經驗了,口碑也相當好,為了突破、轉型,就開始代理產品,所選擇的產品也相當好。接著又覺得代理產品的主導權都是別人掌控,所以又與我合作,拿我的搜尋引擎應用在商業上,這樣的產品大家也都認為很好。所以系統整合、代理產品及研發都相當不錯,可是在同一家公司就會出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三種不同的商業模式需要不同的人,給與不同的人不同的目標、方向、任務。在同一家公司裡,不同的人之間會比較,也會搶資源,資源運用的狀況不同,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問題。

此外,每個商業模式從技術、企劃行銷到業務人員都需要一組人,因為每個商業模式需要不同個性的人。這家公司從二十幾個人成長到六十幾個,資本額才一千兩百萬元,一下子成長這麼大,財務周轉當然會出問題。

這是另外一個啟示,小公司因應業務需要而快速成長,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並沒有做好管理的動作,問題也就接連到來。

所以一個公司很難同時有兩種商業模式,而且不能成長太快,如果管理制度無法因應,就會出現問題。

確立一種商業模式

問:現在自己是經營者,你怎麼做?

答:我們在開幕時就很確定「The Internet Best Builder」的定位,因為我們確定只有一種商業模式,掌握我們核心的網路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援經營網站者。

另外一點,網路的競爭很大,所以公司需要很快速的成長,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花很大的精力做好公司管理層面的事。所以龍捲風科技雖然在一月成立,卻到六月才開幕,中間花了很多精神重整公司的管理制度。因為公司一旦曝光,很多市場的需求、產品顧客及媒體都會湧現,勢必得很快地動起來,所以面對外部之前,公司要先有良好制度,組織的運作才能順暢。

這都是之前學到的經驗,所以不會急著辦開幕、趕快登廣告。

問:你的管理制度如何建立?

答:我們公司很明確採責任制,基本上、下班時間只是原則,或者配合其他公司的業務運作。在高科技公司,即使一個人按標準時間上、下班,沒做什事也無意義;而一個人晚點上班、下班,卻可以有很好的績效,公司當然要支持。

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開會,財務長也請有經驗的人擔任,以平衡公司年輕的同事,雖然可能會提高公司平均年齡一歲,但還是要借重他們的經驗。

問:財務長會常踩煞車嗎?

答:他會就財務面建議,倒不一定踩煞車。因為他對網路也有很深的興趣和專業,很瞭解網路型競爭,不是單從錢的角度規劃財務,而是配合公司的商業模式規劃。

例如他建議公司爭取更多資金,所以今年年底我們要辦一次增資說明會,明年年初還有一次。即使現在公司的資本額有一億元,可是還需要更多的資源進一步國際化。

問:在網路很難看到黑字、盈餘,你們有什麼期許?

答:網路型產業開始一定是擴展知名度及規模、市場占有率,這是龍捲風這一、兩年積極要做的事,所以我們並不計較盈餘或利潤。

如果要計較,我們很容易就可以break-even(收支平衡),因為每個產品、技術都可以賣很多錢,可是我們希望產品能很快建立一定的占有率,所以盡量採低價、甚至免費的策略,讓使用者以最低的價錢用最好的產品。

所以龍捲風需要很多的資金及資源突破關鍵量,即使現在資金相當充裕,我們年底及明年還是要辦增資。

問:增資來源為何?

答:我們還是找法人投資者,不限於原有或新加入,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投資者,我想宏?集團也樂觀其成。因為接下來的國際化,需要更多不同的幫助,才能走得更好、更快,這也是投資者希望的,所以我們歡迎任何好的投資者。

CEO要敢拚、敢衝、耐壓

問:如何進行國際化?

答:首先產品都要是multilingual(多國語言),同時包括中文繁、簡體、英文版及日文版。日文版的搜尋引擎去年年底已在日本通過Compaq(康柏電腦)的測試,以及它們的電腦bundle(隨機售出),也和日本的趨勢科技做隨機售出的銷售。

問:為什麼選擇和趨勢隨機售出?

答:趨勢在日本已建立良好的通路,產品也有一定的銷售量;康柏電腦也是。接下來新的產品可能與日本的華康合作,華康DynaDoc正要在日本推出,朝辦公室文件管理的方向進行,我們認為這個方向很好,所以和他們隨機售出。

問:高科技打品牌最近也變成熱門的議題?

答:一個網路公司很需要Brand(品牌),龍捲風也很強調,因此所有的合作都會有一個「Power by Tornado」的Branding(品牌)出現,在合作網站上都可以看到。

國際化方面,我們還會結合不同國家當地的行銷通路,做進一步銷售。例如宏?國際在新加坡已打下好基礎,所以在東南亞市場,我們可能就和宏?國際合作。

問:網路公司的CEO(最高決策長)要有什麼特質呢?

答:我對自己的期許是,因為本身有一定的技術背景,網路技術的運用駕輕就熟,所以要加強行銷和國際化的經驗。

CEO的特質是敢拚、敢衝、耐得住壓力。國際化的壓力很可怕,常看到自己的想法,別人也在做,競爭相當激烈。我相信網站經營者的感覺會更強烈,我們其實已經隔了一層防護牆。

問:找這麼大的股東進來,你的壓力會不會很大?

答:壓力相當、相當、相當地大;前一家公司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也是很大的成長。而這次新公司的成立,包括對投資者的說明,對我都是很大的成長,那段時間的壓力讓我常常無法入眠,大概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都是弄到天亮,躺在桌上就睡著了。

不只是投資者的期許,公司團隊從十幾個人到現在四十幾個人,壓力當然更大。

問:在這麼多的壓力下,你還會覺得網路有趣嗎?

答:因為有壓力,才有趣。我常將自己放到有挑戰的位置上。我大學時常常睡電腦房,同時還是一個舞棍,就是因為這兩者的情境完全不同,我會去嘗試。念大學前,我沒跳過舞,一般人對玩電腦者存著不會玩樂的刻板印象,當初我也是那樣,可是我刻意跳離那樣的情境去參加舞會。剛開始節奏抓不準,很醜、很彆扭,但等跟上了節奏、克服窘境後,感覺自己能融入,將會很有趣。

很多事情不是會不會,而是敢不敢、願不願意。真的嘗試了,會發現不見得沒有那種能力。

例如學英語,我相信很多人的感想也不過是敢不敢而已。大學時我幫一位客座教授裝網路,當時我的英文很破,就藉著這次機會,和他聊起來。這位教授認為我雖然講得不好,但滿敢講的,而且他在台灣也沒什麼朋友,就和我結為好朋友。我用很破的英語加上比手劃腳和他溝通,甚至和他環島旅遊一星期,就這樣學會基本的英語會話。大三時,剛好學校辦理第一屆交換學生考試,我通過口試到加拿大留學兩個月,我的英文又更進步。所以將自己放到一個情境,突破了障礙就會成長,而且這個成長會幫助下一個階段的成長。

因為有加拿大的留學經驗,當初做研發工作時,與國外的客戶技術交流或授權,才敢用英語談生意。就是這樣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的無心插柳,事先不知道如果做好這個階段有什麼幫助;可是接受挑戰後,意然在下個階段發現很有用。所以我在每個階段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人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挑戰。

做「無我」的總經理

問:為什麼還不結婚?

答:沒有刻意不結婚,只是現在正好創業,也還在讀書,又還沒當兵,不是很好的時機。

問:你和施振榮先生的世代差很多,施先生是一邊創業、一邊結婚,你覺得兩代有什麼不一樣?

答:我們是邊打、邊玩、邊學習,一路摸索過來的。現在很多事情都無經驗可循,尤其網路型競爭及網路競爭。而且以前當然不是一個人做一樣東西,但因為缺少網路聯繫,所以關聯性不會那麼強。現在全世界都在同一時間,這個關聯性就非常可怕,有程度上的差異。

問:你喜歡壓力嗎?

答:我喜歡的是成長,但是成長就會有壓力,如果可以沒有壓力地成長,我會很高興。

問:沒有速成的?像比爾蓋茲或楊致遠?

答:我認為他們應該也不是速成的,壓力也不會比我小,愈靠近頂尖的地方,壓力會愈大。

問:你現在管這麼多人,和當年你一個人待在電腦房,哪一種日子比較好過?

答:各有各的優缺點。當初一個人在電腦房學習,我覺得很free,可以完全照自己想做的、想學的去調整;現在有股東、團隊和對外競爭的壓力,不是想做什麼就做、想學什麼就學,必須調和大家的興趣和利益,創造更好的未來。

我常常覺得當總經理最重要是無我,把自己撇開,想的都是別人的好。這對我而言又是一個新挑戰,也就是如何在各方壓力下再成長。

問:你的目標是什麼?

答:一路走來,其實沒有事先的規劃,既然已走到現在的境地,就盡量扮好自己的角色,然後實現龍捲風的遠景。一年內,應該就可以看到很好的成果。

從十月、十一月開始,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有很大的合作網站成立,一個接著一個。發現幾乎所有網路使用者都用過你的產品,對團隊、股東都是都是很大的成就感。

問:如何分配你每天的時間?

答:開幕之前,八○—九○%都屬於公司的時間,現在則有一半時間在溝通協調內部。此外就是技術上的學習,現在上網看資料都無法馬上看,得印出來帶回家再慢慢閱讀。

問:從公司到學校,會不會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困擾,自己要去克服。例如下午要去學校,就把領帶拿下來,下面穿黑色褲,很方便。

問:老師會不會覺得你很奇怪?

答:台大商研所的老師基本上滿支持的,認為這是好事。

問:你如何理財?有沒有買股票?

答:目前應該專注在公司的理財,自己也沒有財可理。如果要買網際網路股,我一定先買龍捲風科技。

問:施振榮先生如何看待你?

答:宏?集團滿支持年輕人的,包括開網際網路會議時,都很強調要年輕化。有一次施先生要與三十歲以下的員工吃飯,結果找來找去只找到我一個,後來只要心智年齡在三十歲以下就可以參加。

施先生辦網際網路CEO學苑,要求參加的人都在三十歲以下,是為了凸顯網路年輕化的特點,只不過實在太少了。所以整個宏?也想朝著年輕化、網際網路化走,強調所謂的「I世代」,我覺得這是可喜的現象。

我並不覺得三十歲很年輕,畢竟三十歲的學生還是不多。我一半是學生,一半在工作,只是網際網路強調年輕化,而且一開始就從學術網路來,剛好有同樣的特質。其實國內網路大部分的使用者還是學生,所以學術網路不能商業化,但是有那麼多人在學術網路上,如果商業化,可以應用在很多的層面,這中間產生很大的矛盾,我自己也處於相同的掙扎。

問:會不會中斷學業,效法比爾蓋茲?

答:我與他不同的,一是國內的兵役的確是個問題,另外國內的學術網路對學生而言是很好的環境,如果學生想要創業,應先在學校裡組織一個良好的團隊再出來創業。(方雅惠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