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店,架上陳列著許多書籍,最顯眼的除文學類書籍之外,就是財經類書籍了。而這之中,又以個人投資理財書籍最熱門。
依據金石堂圖書公司的出版情報紀錄,民國八十六年的熱門理財書,除了黃培源的《理財聖經》《投資股票的第一本書》等本土著作外,就是前麥哲倫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Lynch)的《選股策略》《學以致富》《征服股海》,及喬治.索羅斯(George.Solos)的《金融煉金術》《超越指數》等書,這些書的銷售量幾乎隨著股市起伏,年終時股價低迷不振,理財書籍的銷售量也呈現疲軟狀態。
理財暢銷書籍市場分為投資觀念和投資技術兩類。金石堂圖書公司副總經理陳斌指出,理財書籍對整個市場的占有率來說並不是相當突出,但種類卻相當多。這類書籍多因應社會變化與消費者的需求才大量出版。
除此之外,社會的趨勢和熱潮,也使理財書籍趁勢崛起。現任博客來網路書店商品部經理郭恆祺說,一般薪資階級的消費水準逐漸提高,若只就薪資所得做投資理財,則需在技術層面上花費較多工夫。在與同儕團體切磋的必要刺激之下,帶動身旁一些人來共同關心投資理財,因而形成一種風潮。
投資理財書籍的種類相當多,但真正可以名列排行榜的,幾乎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本。郭恆祺表示,這幾年的暢銷書多以「法則」的形式表現,以一個單元來敘述一個完整概念,整本書可能多達六、七十個概念,投資人或一般的理財大眾閱讀這些書籍才不會覺得艱澀難懂。這類書籍以往較偏重教科書理論,現在則以大眾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描述方式表達。
陳斌表示,民國八十六年以前就有投資理財的書出現,例《如何投資股票》;民國八十六年後,投資理財的書才真正異軍突起,攻下排行榜的一席之地,其中以黃培源的《理財聖經》最具代表性。
然而《理財聖經》卻有兩極的評價。從銷售成績來看,《理財聖經》獲得非常多讀者的肯定,但是出版業者卻對這本書不以為然。多位出版社主編都質疑《理財聖經》裡的九字箴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認為這種口號應該說清楚,否則將誤導讀者。
所謂的暢銷書是否就等於富參考價值的投資理財書籍,這似乎得靠個人的主觀認定。聯經出版社編輯主任方清河感嘆,很多書都是叫好不叫座,他也認為排行榜的名次不能反映真實的銷售量。
那麼怎樣的書籍才富有參考價值呢?「我覺得理財已經邁入一個平等的時代,」郭恆祺解釋,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懂,也可以談,除了一些既定的遊戲規則外,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特的見解。
如何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理財書籍?財訊出版社主編楊森建議,看書,應該是看一個人成功和成功的因素,因此閱讀「成功者」的書就沒有錯了。
黃培源:「隨便」是指抓對方向,盡力而為
《理財聖經》一書,讓前三采建設總經理、目前為威盛電子總經理特別助理的黃培源躋身暢銷書作家之列,之後所著的《投資股票的第一本書》《理財EQ》,也隨著《理財聖經》的銷售成績水漲船高。曾在東海大學教授「投資學」的黃培源,沒想到將上課筆記及演講的講義整理出書後,所教育的對象竟從大學生變成社會上的三十餘萬讀者。
但《理財聖經》所受的評價並不如銷售數字般光彩。黃培源也知道外界的評價,他笑著說,「我差點就寫了﹃理財聖經Ⅱ﹄來為自己辯解。」他認為許多人沒看完《理財聖經》,就對他的九字箴言斷章取義,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他解釋自己的「隨便哲學」是:只要方向抓對了,盡力而為就好。
許多投資人的得失心太重,卻沒有「隨時地震」的心理準備。黃培源以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為例,說明股市風暴和地震一樣是不可預防的,只要對地震有基本認識,並不會造成太大的災害。「理財風險比地震小多了,」他並補充說,沒有變動哪來的機會呢?
黃培源認為他的九字箴言具有老莊哲學的味道,「無為」並不是沒有作為,「隨便」是不要太刻意。他預定再沈潛一陣子,將道理想清楚後再出下一本書,目前他在觀察「第三波革命」,也許會朝這方面著墨。(黃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