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保、社經永續發展壓力未減
根據經建會今年2月公布的「台灣永續發展指標」評量,在「都市永續發展」(包含每人所得、每人享有綠地面積等)及「制度回應」(含政府環保預算支出、國際公約落實程度等)這兩類指標自1988年來大體呈穩定成長。但二氧化碳排放量、資源回收率等「環境污染」指標,及水資源、森林地面積等「生態資源」指標呈現下降,有悖離永續發展的精神;而「經濟壓力」指標雖有小幅改善,但和「社會壓力」指標合併觀察後,則呈現逐年衰退。
石化業勞動生產力成長最快
行政院經建會統計,至2003年10月止,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指數提升至152.39。
在製造業各領域中,石油及煤製品勞動生產力指數234.49,在各領域中成長最顯著;其次為電力電子(199.36)及精密器械(167.73);金屬基本工業、化學材料及印刷的成長也頗出色。而食品飲料、木竹製品、皮革及紡織成衣等製造業生產力指數,相較2002年則呈現衰退趨勢。
台北捷運運量大幅成長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統計,捷運開通八年來,載運量從一千一百多萬人次成長到三億多人次,但是與公共汽車「載客量」比較,仍是小巫見大巫。而在營收方面,2003年捷運平均客單價為21.8元,公車為14.1元,因此在2003年捷運的營收已成長為公車的八成,較1996年成長了二十六倍。
捷運局預估,在2009年年底新莊線與蘆洲線通車後,捷運的載客量將達到六億六千四百萬人次,首度超越公車,成為通勤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