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變」,已成為當下地球最「不變」的運轉規則,因此幾乎沒人察覺,自從2019年10月底新冠病毒橫空出世、紊亂人間以來,竟悄然突破1000天了。
回顧這些日子以來,除了疫情的反覆逆襲外,中美的割胞斷義、俄烏的狼煙四溢、通膨的黑鵝飛起,以及東西方再度對立,在在都讓局勢出現了隔世般的樣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生態的重組和資源的洗牌將全球帶入了你死我活的生存格鬥戰時,「搶」,理所當然地就成了世界的主旋律。
諸如強國搶疫苗、弱國求糧食、歐洲爭能源、美國搏聲量、中國爭盟友、烏克蘭討關注,以及俄羅斯保面子,這全證明了「搶」字當道,絕非穿鑿附會。
只是當人們將全聚焦在外交、能源、科技、糧食、科技……等顯而易見的殺勠時,殊不知,一場國際間的「人才」大戰,正如火蔓延。
表面上,這場獵奪,不如其他資源之爭來得喋血,但其實更為全面、普世,看似波瀾不驚,實質暗潮洶湧,影響的不只是各國在世界影響力的排序,更可能決定未來誰掌話語、誰被奴役。
就拿脫歐後的英國來說,由於少了歐盟這個共享平台,意會到人才的短缺,因此在忙著援烏抗俄之際,5月底更推動一項極為大膽的納才政策「高潛力個人簽證」,準備開放給全球前50頂尖大學學生在未獲任何工作的情況下,可申請工作簽證前往英國。
而向來在人力政策講究「血統純正」的日本,有鑑於人口急速減少,竟也解開多年禁忌,預計於五年內,在14個不同行業僱用約345150名外國工人,其中,更因應長照需求,與尼泊爾簽定協定,將在尼泊爾訓練護理人員,以引進日本。
至於以往以完整的技職體系令全球稱羨的德國,受新冠疫情阻攔師徒傳承,以及年輕人當學徒的意願漸低,估計在未來15年內將失去500萬工人。為此,當局近期緊急推出新移民法,加快發放工作簽證,更祭出半年期的短期簽證來應急,甚至把腦筋動到收容的180萬難民身上,以培育難民來補充短缺的勞動力。
再來,由於疫情造就的遠距工作潮,讓許多拿著筆電周遊各國工作的數位游牧族興起,而巴貝多、克羅埃西亞、阿聯酋……等30多個國,更推出吸引數位游牧族的計劃。
另外,中國大陸為補足科技人才缺口,更祭出逾四倍高薪,搶挖韓國科企巨頭三星和LG的智慧型手機工程師。
世界級搶才大戰,台灣企業與人才準備好了?
顯見,這場堪稱世界盃級的搶才大戰,就算不是群雄逐鹿的噬血之戰,也絕非揖讓而升的君子之爭。而素以優質、耐操人才著稱的台灣,自然首當其衝。
其中,遠渡重洋、來台設廠的高通、英特爾到AMD,就吸走了不少台灣人才,艾司摩爾、台灣應材更相繼喊出今年要在台募集 1000 位相關人才,至於台灣默克更以「遠距工作」「彈性工作」及「部分工時」等三種工作模式,以退為進、留住人心。
於是,就在外商來台科技人才、科技業向傳產找人、傳產再往服務業尋求合適的對象,如此魔咒般地抓交替,讓沈浸在經濟高度成長的狂歡之中的台灣企業,其實笑得不快樂。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外患進逼,內憂更隱隱作祟,由於少子化,台灣出現近32年來,首次離開職場高於進入職場的死亡交叉,而價值觀的世代變化以及疫情造成對職場的疏離意識,也讓台灣出現了低於OECD的留職率。
於是乎,「求人留下來」「找人快進來」成了近來很多企業主管的集體焦慮。
因此本期封面故事〈台灣人才大飆搶〉表面上歌頌台灣人才的搶手,實質上卻笑中帶淚地點出台灣在這場搶人「奧運賽」中,所可能承擔的代價與負債。
誠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所描述,春秋時期,蔡國大夫公孫歸生出使楚國時告訴楚國宰相:「晉卿不如楚卿賢能,但楚國空有人才卻不知運用,最後卻為晉國所任用。所以幾次楚晉相爭,楚國吃了敗仗,就是因為有不少楚人為晉國出謀劃策!」
我曾在2017的《遠見》封面故事〈非正職大軍來了〉提及,隨著網路平台興起,許多正職將化整為零,被解構為外包、派遣和接案性質的工作,如同靠行的傳統司機,後來變為自接case的Uber司機,當時還下了一個經典標題「你,被Uber了!」
然而歷經五年時空轉換,「你,被Uber了!」依然呼應現況,句中的Uber,指的仍是人才被平台化,只不過,當時的平台是網路,而現在是世界,在各國人才被世界平台化,不僅台灣人才要和世界人才競爭,台灣老闆也要和全球老闆搶人了。
至於台灣的結局,到底是「楚材晉用」中的楚國還是晉國?就得看政府和企業能端出什麼誘人的牛肉,否則只能「楚囚相對」持續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