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選舉是民主政治的中心圖騰。唯有透過定期選舉,才能實踐「執政者只是暫時的掌權者」的民主理念。成熟民主社會中,角逐總統大位者必須掌握真實的民意,才可能贏得多數選票,獲得領導政府的權力。
但是在台灣政治選舉中,真正的民意常被壓抑,選戰的主題往往是對立陣營角力下的產物。不幸的是,新聞媒體又缺乏自主性,常被動地隨著候選陣營造勢的節拍舞動,人民關心的議題就被推擠到角落。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台灣選民最關心的選舉政見議題為何?執政者與挑戰者,這次是否確實掌握了民意的脈動?
回顧過去幾個月,藍、綠二軍鏖戰的焦點一直鎖定在「國家定位」與「公投」的議題。難道這些是台灣百姓最關心的議題?當然不是。
依據年代民調中心調查結果,民眾最關心的選舉議題,排名第一名是經濟與失業,第二是社會治安, 第三是教育/教改,統獨問題排第七。政治問題的重要性遠不及民生經濟議題。
當受訪者被問到他們認為投票前幾天,大家最可能談論的選舉議題為何?
位居排行榜第一名的仍是經濟與失業,統獨問題卻攀升至第二名,兩岸關係是第三名,候選人操守是第四名,黑金弊案是第五名,社會治安降到第六名,修憲、制憲是第七名。顯然選民對於候選人會炒作政治議題已有些心理準備,但他們也一致認為,執政黨無法迴避藍軍對於民生經濟議題的正面挑戰。
一言以蔽之,這次總統大選中,台灣民眾最在乎的是經濟民生議題。
他們預測選舉投票日前最熱的議題也是民生經濟。年代民調中心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八的民眾認為目前台灣社會上失業問題嚴重。有約八成三的民眾認為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問題嚴重。當受訪者被問到候選人是否應將改善國內經濟當作第一優先的政見議題?高達八成四的民眾認為有必要。有七成的民眾不同意「經濟問題不受到重視是因為大家都不關心」。
所以,民意已經清晰地高聲表達:「請候選人重視民生經濟議題,選戰最後決戰關鍵應在於經濟議題」。
台灣需要中間選民
藍綠雙方都會強調自己重視民生經濟議題,也分別提出了「五年5000億、新十大建設」與「四年2兆」經濟計畫。但是,年代民調中心的電話訪問結果也顯示,有超過六成三的受訪者不瞭解民進黨的經濟政見,也有六成五的民眾不瞭解國民黨的經濟政見。這對於執政黨綠軍固然不是好消息,對於挑戰者藍軍而言,更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
現在距離投票日已經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民生經濟議題仍不敵政治性的議題,無法成為選戰焦點。為什麼如此?是不是執政黨為了選舉,刻意不斷操弄「防衛性公投」,藉機迴避民生經濟議題?在陳總統2003年12月提出「防衛性公投」後,年代民調中心進行電話訪問,結果顯示,四成四民眾認為陳總統提出這項公投是為了選舉考量,利用中共來恐嚇百姓,有約六成三的民眾不瞭解「防衛性公投」究竟是什麼?執政黨如果捨棄提出民生經濟遠景,堅持鎖定「防衛性公投」做為選戰主軸。這樣的策略是否能贏得關鍵中間選民的認同,有待時間檢驗。
另一方面,國親聯盟也提出了「五項民生議題公投」,但是民調結果顯示,有高達八成的民眾不瞭解藍軍公投內容,更有五成一的民眾認為提出這五項民生議題公投是為了選舉考量。所以,藍軍這種你出價500,我就出價1000的策略思惟,隨綠軍起舞,不但沒有贏得選民的認同,反而惹人嫌棄。
目前各家2004年總統大選的民調結果均顯示,藍綠兩軍基本盤旗鼓相當,藍軍領先差距有限。最後的決勝關鍵在於「未決定」選民(約20%~30%)的投票傾向。
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未決定選民發現,除了少部分(約5%~8%)向來對政治公共議題無興趣的年長、低教育基層民眾外,剩下的多半是屬於理性的「中間選民」。他們沒有強烈的政黨意識,最多帶一些淡淡的政黨色彩,可稱為「淡藍」或「淡綠」。
「淡藍」或「淡綠」選民不是那麼關心距離生活遙遠的政治意識、統獨問題,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他們最後的投票傾向有賴於候選人是否能提出誠懇具體的承諾,而不是攻訐抹黑,製造對立。他們有可能這次因心動而轉向投票,但更可能因失望而不去投票。值得注意的是,民調結果顯示,這些中間選民也是在這次總統大選中表示要投廢票抗議比例最高的一群。
但是,這些中間選民的存在是提升台灣民主素質的希望所在。他們的數量愈多,所發揮關鍵影響力就愈大,候選人就會更在乎他們的需求,在選舉過程中開出具體的建設支票去贏得他們的青睞。候選人愈重視他們的想法,就愈不會被那些眼中只有藍綠分別的基本教義派牽著鼻子走。那些用愛國主義做為避難所,講話最大聲的無賴,興風作浪的空間就愈小。
台灣需要更多不被藍綠意識綁架,政治上不強烈表態,但勇於大聲表達獨立自主的中間選民。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年代電視台每週日晚八時「Numbers 向左走,向右走」節目解說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